骨质疏松症是什么引起的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内分泌因素(雌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异常、降钙素分泌不足、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营养因素(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蛋白质异常)、生活方式因素(运动量不足、吸烟、过量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者会增加直系亲属患病风险)、疾病因素(消化系统、肾脏、血液系统、风湿免疫性疾病),同时针对老年人、绝经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等特殊人群,也分别给出了预防和应对骨质疏松症的建议。
一、内分泌因素
1.雌激素缺乏:女性在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显著减少。雌激素对骨骼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雌激素水平下降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逐渐丢失,增加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例如,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前女性。
2.甲状旁腺激素(PTH):甲状旁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钙水平。当体内血钙水平降低时,甲状旁腺会分泌更多的PTH,它可以促进骨钙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的稳定。如果PTH分泌过多,会持续刺激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维生素D的活化障碍,血钙水平可能降低,从而刺激甲状旁腺分泌更多的PTH,长期下来就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
3.降钙素:降钙素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它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促进骨钙沉积。当降钙素分泌不足时,骨吸收相对增加,不利于骨量的维持,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4.糖皮质激素: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骨代谢。它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增加骨吸收。此外,糖皮质激素还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尿钙排泄,导致血钙水平降低,进而刺激PTH分泌,进一步加重骨量丢失。例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高。
二、营养因素
1.钙摄入不足: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如果日常饮食中钙摄入不足,身体会从骨骼中摄取钙来维持血钙的稳定,长期如此会导致骨量减少。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充足的钙摄入对于骨骼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钙摄入不足的情况。常见的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等,如果长期挑食、偏食,不注重这些食物的摄入,就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帮助钙在骨骼中沉积。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合成维生素D,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此外,长期室内工作、缺乏户外活动、使用防晒霜等因素也会减少皮肤接触紫外线的机会,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骨的正常矿化,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3.蛋白质异常:蛋白质是骨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对于维持骨骼健康是必要的。但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尿钙排泄,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导致钙的丢失增加;而蛋白质摄入不足则会影响骨基质的合成,导致骨量减少。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量不足:骨骼在受到适当的机械应力刺激时,会促进骨的生长和重建。长期缺乏运动,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相反,破骨细胞的活性相对增强,骨吸收增加。例如,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的人群,骨量丢失速度较快,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较高。而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跳舞等,可以增加骨骼的负荷,促进骨健康。
2.吸烟:吸烟会影响骨代谢。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吸烟还会影响雌激素的代谢,降低其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吸烟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减少骨骼的血液供应,不利于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研究表明,吸烟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3.过量饮酒:酒精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长期大量饮酒还会损害肝脏和肾脏功能,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和代谢,进一步加重钙的丢失。此外,酒精还可能导致性腺功能减退,影响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骨骼健康。
4.咖啡因摄入过多:大量饮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可能会增加尿钙排泄。如果同时钙摄入不足,长期下来会导致钙的负平衡,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一般建议适量饮用咖啡,每天不超过3杯。
四、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其直系亲属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主要通过影响骨量峰值和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骨骼健康。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骨密度降低,骨代谢异常,使个体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五、疾病因素
1.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克罗恩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此外,肠道疾病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长期下来会导致骨量减少,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
2.肾脏疾病:肾脏在维生素D的活化和钙、磷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等,会导致维生素D活化障碍,钙的吸收减少,磷排泄减少,血钙水平降低,刺激PTH分泌增加,从而导致骨量丢失和骨质疏松。
3.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会影响骨髓微环境,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和活性,导致骨破坏增加,骨量减少。
4.风湿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吸收增加。此外,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一步加重骨量丢失。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骨代谢也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肾功能减退,维生素D活化障碍,甲状旁腺功能相对亢进,这些因素都导致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建议老年人适当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鸡蛋、鱼类等,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并及时治疗。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骨量丢失速度加快。建议绝经后女性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或使用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应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跳绳、篮球等,促进骨骼生长和发育。避免孩子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减少碳酸饮料和高糖食品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
4.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药物的影响,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类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减少对骨骼的不良影响。同时,根据病情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定期监测骨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