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怎么回事
慢性鼻窦炎是病程超12周的鼻窦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鼻腔结构异常、过敏、免疫及环境因素;症状有流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诊断依靠症状评估、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等;治疗有药物(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减充血剂等)、鼻腔冲洗和手术;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需谨慎;预防措施包括增强体质、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注意鼻腔卫生及及时治疗鼻腔疾病。
一、慢性鼻窦炎的定义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通常超过12周。它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可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二、慢性鼻窦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是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这些病原体可在鼻窦内长期存在,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病毒感染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可破坏鼻窦黏膜的防御机制,使细菌更容易侵入,从而增加慢性鼻窦炎的发生风险。真菌性鼻窦炎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可能发生。
2.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鼻息肉等鼻腔结构异常可导致鼻窦引流不畅,使鼻窦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鼻中隔偏曲会改变鼻腔的气流方向,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鼻息肉则可阻塞鼻窦开口,阻碍分泌物排出。
3.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长期处于过敏状态,可导致鼻窦开口黏膜肿胀,影响鼻窦引流。同时,过敏反应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进一步加重鼻窦黏膜的炎症,增加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几率。
4.免疫因素: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也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且炎症不易控制,容易发展为慢性鼻窦炎。
5.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化学物质、粉尘等环境中,可刺激鼻窦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此外,吸烟也是慢性鼻窦炎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害鼻腔和鼻窦的黏膜纤毛功能,影响分泌物排出。
三、慢性鼻窦炎的症状
1.流涕:患者常出现大量脓性或黏脓性鼻涕,有时鼻涕可倒流入咽部,引起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鼻涕的颜色和质地可因感染的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为黄色或黄绿色。
2.鼻塞:由于鼻窦黏膜肿胀、分泌物堵塞鼻窦开口或鼻息肉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鼻塞。鼻塞可为单侧或双侧,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
3.头痛: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头痛症状相对较轻,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部位特点。不同鼻窦的炎症可引起不同部位的头痛,如额窦炎常引起前额部头痛,晨起时明显,午后减轻;上颌窦炎则表现为面颊部疼痛或压痛,晨起时较轻,午后加重。
4.嗅觉减退:鼻窦炎症可影响嗅觉感受器的功能,导致患者嗅觉减退或丧失。嗅觉减退的程度可因病情的轻重而异,部分患者在炎症控制后嗅觉可有所恢复。
5.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咽部异物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咳嗽通常是由于鼻涕倒流刺激咽部引起的,咳痰可为白色黏痰或脓性痰。耳鸣和听力下降可能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积液引起的。
四、慢性鼻窦炎的诊断
1.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流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的发生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了解症状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于诊断慢性鼻窦炎具有重要意义。
2.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鼻内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开口的情况,如鼻窦开口是否堵塞、有无鼻息肉、鼻窦黏膜的颜色和形态等。鼻内镜检查还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3.鼻窦CT扫描:鼻窦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鼻窦的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诊断慢性鼻窦炎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鼻窦炎症的范围、程度以及是否存在鼻腔结构异常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4.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还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因素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五、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1.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的作用,可减轻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
(2)鼻腔减充血剂:可以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常用的药物有麻黄碱滴鼻液、赛洛唑啉鼻喷雾剂等。
(3)黏液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和鼻腔内的黏液排出,改善鼻窦引流。常用的药物有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4)抗生素:对于伴有细菌感染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疗程为24周。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等。
(5)抗组胺药:对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减轻过敏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和炎症介质,减轻鼻腔和鼻窦的炎症。鼻腔冲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长期使用。
3.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鼻腔结构异常或鼻息肉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开口,改善鼻窦引流。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鼻窦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因此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时需要特别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儿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慢性鼻窦炎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情绪波动。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其他疾病的药物。手术治疗对于老年人来说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权衡手术的利弊。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药物治疗需要谨慎选择。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和鼻用减充血剂。
七、慢性鼻窦炎的预防
1.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2.避免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中,尽量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减少对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刺激。
3.注意鼻腔卫生:养成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避免用手挖鼻。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保持鼻腔清洁。在感冒或流感流行季节,要注意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及时治疗鼻腔疾病: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感冒等鼻腔疾病,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引发慢性鼻窦炎。如果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