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
小儿肠套叠典型表现包括腹痛,患儿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年龄稍大儿童可自述脐周或上腹部痛;呕吐,早期为反射性,随病情进展可吐出胆汁样物甚至粪样物;血便,发病612小时多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早期无血便者肛门指检可发现黏液和血迹;腹部肿块,早期多在右上腹季肋下或脐上摸到腊肠样肿块,病情进展后位置可变。该病在410个月婴儿高发,无法准确表达感受,家长需细心观察,有肠道疾病史等的小儿发病风险增加,日常要科学喂养、循序渐进添加辅食以降低发病风险。
一、小儿肠套叠典型表现
1.腹痛:这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且突出的症状。由于小儿无法准确表达疼痛,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患儿面色苍白、屈膝缩腹、手足乱动、拒食、出汗。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缓解期患儿可安静如常,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又会反复发作。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会自述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上腹部。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肠管痉挛和梗阻,引起阵发性的腹痛。
2.呕吐: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即可出现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如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吐出胆汁样物。若病情进一步加重,梗阻部位低时,呕吐物还可呈粪样。这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逆蠕动引起呕吐。
3.血便: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小儿肠套叠的重要特征之一。少数早期就诊患儿可无血便,但通过肛门指检可发现指套上有黏液和血迹。血便的产生是因为肠套叠时,肠壁血液循环受阻,肠黏膜缺血、坏死、出血,与肠黏液混合后排出。
4.腹部肿块:在疾病早期,腹部柔软不胀时,多数患儿可在右上腹季肋下或脐上摸到腊肠样、光滑、稍可活动的肿块,肿块略有弹性,无明显压痛。随着病情进展,肿块位置可发生变化,严重时可在左下腹摸到肿块,若套入部达直肠内,做肛门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肠套叠在婴幼儿期高发,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需要更加细心观察。如发现婴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频繁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有肠道疾病史、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病史的小儿,发生肠套叠的风险可能增加,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的腹部症状和排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科学喂养,避免突然改变婴儿的饮食结构,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以减少肠道负担,降低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