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和痔疮区别
直肠脱垂与痔疮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差异、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直肠脱垂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小儿多因发育等因素,成人与盆底组织松弛等有关,表现为肿物脱出等,检查可通过直肠指诊等,治疗分小儿非手术及成人不同程度的注射、手术等;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等,各年龄段可发病,与久坐等有关,表现为便血、肛门不适等,检查通过肛门镜等,治疗分无症状无需治及有症状的非手术或手术等。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儿发育不全、年老体弱、长期腹泻、便秘等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使直肠失去支撑而脱垂。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通常是由于久坐、久站、便秘等因素,导致直肠下端和肛管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丛曲张形成。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症状表现
直肠脱垂:早期可在排便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块较小,排便后可自行回缩。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后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自行回纳,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严重时咳嗽、行走等腹压增高时也可脱出,长期脱垂可引起局部炎症、糜烂、溃疡等。小儿直肠脱垂多为黏膜脱垂,脱出物呈淡红色,表面光滑,无弹性;成人直肠脱垂可为全层脱垂,脱出物较长,呈圆锥状或圆柱状,表面有环状的黏膜皱襞。
痔疮: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颜色鲜红,一般在排便后点滴而出,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可伴有痔核脱出,初期痔核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或不能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二)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影响
直肠脱垂:小儿直肠脱垂多发生于25岁的儿童,可能与小儿骶骨弯曲未发育完全、盆底肌肉薄弱有关,且常因腹泻、便秘等因素诱发;成人直肠脱垂多见于老年人、多次分娩的女性等,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盆底组织松弛,多次分娩的女性盆腔组织受损等因素易患直肠脱垂。生活方式上,长期便秘、腹泻的人群患直肠脱垂风险较高。
痔疮: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因素会增加痔疮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妊娠后期的女性痔疮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检查方法区别
直肠指诊:直肠脱垂时指诊可感觉到直肠黏膜松弛,有时可触及肠壁全层;痔疮患者直肠指诊一般无异常发现,但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
肛门镜检查:直肠脱垂在肛门镜下可见直肠黏膜呈环形脱垂,色泽淡红;痔疮在肛门镜下可见内痔痔核,表现为充血的团块,外痔则可见肛门缘皮赘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直肠脱垂:小儿直肠脱垂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治疗腹泻、便秘等诱发因素,部分患儿可随生长发育自愈;成人直肠脱垂轻者可采用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严重的直肠脱垂则需手术治疗,如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痔疮: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温水坐浴、局部应用痔疮膏或栓剂等,以减轻症状;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