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是怎么回事
小儿肛裂是指24岁儿童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的常见肛肠疾病,病因包括便秘、腹泻、解剖因素、先天性肛门狭窄等,症状有疼痛、便血、瘙痒,诊断主要通过询问病史和肛门局部检查,治疗分非药物(调整饮食、培养排便习惯、坐浴)和药物治疗,预防需合理饮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注意肛周卫生,特殊人群治疗要避免用影响发育的药物,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家长护理要轻柔,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小儿肛裂的定义
小儿肛裂是指发生于小儿肛管皮肤的全层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这是小儿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多发生于24岁的儿童。
二、小儿肛裂的病因
1.便秘:小儿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者喝水较少,容易导致大便干结、坚硬。排便时,干燥的大便强行通过肛管,会直接损伤肛管皮肤,形成肛裂。
2.腹泻:频繁腹泻会使肛管皮肤长期受到粪便的刺激,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肛裂。
3.解剖因素:小儿肛管皮肤相对娇嫩,弹性较差,肛管周围肌肉发育不完善。在排便等外力作用下,肛管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
4.先天性肛门狭窄:部分小儿存在先天性肛门狭窄的情况,这使得排便时肛管的扩张受限,增加了肛裂发生的风险。
三、小儿肛裂的症状
1.疼痛:小儿在排便时会感到肛门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由于疼痛,小儿可能会害怕排便,从而加重便秘。
2.便血:便血是小儿肛裂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血色鲜红。
3.瘙痒:肛裂创面会有分泌物渗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小儿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进一步加重局部损伤。
四、小儿肛裂的诊断
医生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小儿的排便情况、是否有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再进行肛门局部检查,观察肛管皮肤是否有裂口、溃疡等表现,即可做出诊断。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其他肛肠疾病的患儿,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等。
五、小儿肛裂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调整饮食:增加小儿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多给孩子吃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软化大便,预防便秘。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让小儿排便,避免憋便,减少排便时间,以减轻对肛管的压力。
坐浴: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促进肛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清洁创面,促进肛裂愈合。
2.药物治疗:对于疼痛明显的患儿,可使用局部止痛药物;为促进肛裂创面愈合,可使用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
六、小儿肛裂的预防
1.合理饮食:保证小儿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小儿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
3.注意肛周卫生:保持小儿肛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粪便残留刺激肛周皮肤。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小儿肛裂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低龄儿童(尤其是小于1岁的婴儿)用药更需谨慎,能采用非药物治疗的尽量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小儿肛门造成二次损伤。若小儿肛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对于有先天性肛门狭窄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肛裂的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