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结肠是什么病
新生儿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疾病,病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致肠壁神经节细胞迁移停顿,使远端肠管缺神经节细胞而痉挛、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形成巨结肠。其临床表现有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喂养困难、便秘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适用于诊断未明或全身情况差者)和手术治疗(根治手术和结肠造瘘术)。对于新生儿护理和治疗要格外注意,操作遵循无菌原则,合理喂养,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术后密切观察,家长需配合医生建议以助患儿康复。
一、新生儿巨结肠的定义
新生儿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疾病,主要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段肥厚、扩张。它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之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神经节细胞在迁移过程中出现停顿,导致远端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使得该段肠管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呈痉挛状态,形成功能性肠梗阻。粪便无法正常通过痉挛段,近端肠管因粪便淤积而扩张、肥厚,逐渐形成巨结肠。
三、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大多数患儿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需经灌肠或使用开塞露等方法才能排出大量胎便。
2.腹胀:为常见症状,腹胀程度不一,严重时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部皮肤发亮,可伴有腹壁静脉曲张。
3.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严重时可呕吐粪样物。
4.喂养困难:由于腹胀、呕吐等不适,患儿常出现喂养困难,吃奶量减少。
5.便秘:胎便排出后,便秘症状逐渐明显,需依靠灌肠、开塞露等手段辅助排便,否则数天甚至12周才排便一次。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新生儿出生后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便秘等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壶腹部空虚,拔出手指后有大量气体和胎便排出,腹胀可有所缓解。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显示低位肠梗阻表现,结肠扩张,肠腔内有多个液平面。
钡剂灌肠检查:能显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4.组织病理学检查:取直肠黏膜或肌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肠壁神经节细胞的有无,是诊断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适用于诊断未完全明确的病例、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主要措施包括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促进粪便排出,减轻腹胀。
2.手术治疗:
根治手术: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主要方法,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明显扩张肥厚的肠段,重建肠道的连续性。常见的手术方式有Swenson手术、Duhamel手术、Soave手术等。
结肠造瘘术:对于病情严重、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的患儿,可先做结肠造瘘术,待患儿情况好转后再进行根治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这一特殊人群,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由于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较低,在进行灌肠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在喂养方面,要注意少量多次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加重腹胀。若患儿出现发热、精神萎靡、呕吐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手术治疗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以及排便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伤口感染。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建议,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