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怎么保守治疗
肺动脉栓塞的治疗及康复预防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与预防三方面。一般治疗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心理与护理工作,对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或机械通气,对循环不稳定者进行液体复苏及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药物治疗以抗凝为基础,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抗凝药,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排除禁忌证后可溶栓,但要警惕出血风险;康复与预防方面,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可采用物理方法预防复发。
一、一般治疗
1.监测与护理: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以防栓子再次脱落造成新的栓塞。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因为过度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病情。对于年龄较大、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护理要更加细致,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2.呼吸支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需要给予吸氧治疗,保证氧气供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对于呼吸衰竭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等更高级的呼吸支持手段。
3.循环支持:若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循环不稳定的情况,需要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稳定,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液体复苏时要注意控制液体量和速度,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二、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抗凝是肺动脉栓塞保守治疗的基础,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在开始抗凝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性疾病、近期有创伤或手术史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抗凝治疗时也有所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孕妇在抗凝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2.溶栓治疗:对于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患者,在排除溶栓禁忌证后,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年龄较大、有脑血管疾病史等患者溶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决定是否溶栓时要充分权衡利弊。溶栓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一旦出现出血情况,要及时处理。
三、康复与预防
1.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初期可进行床上的肢体活动,如翻身、四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血压,防止病情波动。
2.预防复发:患者出院后要继续按照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和下肢血管超声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血栓溶解情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长期卧床、有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使用弹力袜或间歇性充气压缩装置等物理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肺动脉栓塞复发的风险。对于老年人,要鼓励其适当进行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对于孕妇,产后要尽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