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水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包括冠心病等致左心衰竭的心源性因素,以及快速大量输液等非心源性因素;二是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肺部感染、吸入有害气体、创伤等;三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常见于严重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四是淋巴回流障碍,由肺癌等压迫或阻塞肺淋巴管导致;五是其他因素,如神经源性因素(严重颅脑损伤等)、高原性因素(快速进入高原)。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提示。
一、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
1.心源性因素:左心衰竭是引起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可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使肺静脉压力升高,肺毛细血管静水压随之升高。当静水压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时,血管内液体就会滤出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肺水肿。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储备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更容易因心源性因素引发肺水肿。
2.非心源性因素:如快速大量输液、肾衰竭少尿期水钠潴留等,会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导致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功能,增加此类因素引发肺水肿的风险。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输液。
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1.感染:肺部感染如肺炎,病原体及其毒素可直接损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较高,进而增加肺水肿的发生风险。
2.吸入有害气体:如氯气、光气等,这些气体可直接损伤肺组织,破坏肺毛细血管和肺泡的屏障功能,导致通透性增加。从事化工等相关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这些有害气体,患病风险较高。
3.创伤:胸部创伤、烧伤等可引起肺组织的直接损伤,激活炎症介质,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胸部手术史或曾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肺部情况。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严重的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可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丢失过多,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使肺毛细血管静水压正常,也容易发生肺水肿。老年人、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节食减肥的人,容易出现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情况,需要加强营养支持。
四、淋巴回流障碍
肺癌、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可压迫或阻塞肺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受阻,肺间质内液体不能及时被淋巴液带走,从而导致肺水肿。有肺部肿瘤病史的患者,要定期复查,关注肺部淋巴回流情况。
五、其他因素
1.神经源性因素:严重的颅脑损伤、脑出血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循环血管收缩,肺血容量增加,同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肺水肿。头部外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2.高原性因素:快速进入高原地区,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可引起肺血管收缩,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同时缺氧还可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肺水肿。初次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要做好预防措施,逐渐适应高原环境。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各器官功能储备不足,对于引起肺水肿的各种因素更为敏感,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免疫系统和心肺功能发育不完善,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环境。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心肺功能会发生一定变化,要定期进行产检,关注心肺功能。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肾脏病、肺部疾病等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肺水肿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