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原因有哪些
肛裂的成因包括解剖、外伤、感染、括约肌痉挛及其他因素。解剖上,肛门外括约肌特点使肛管后正中线易受损,且该部位血供少、修复难;外伤方面,便秘时干硬粪便及不良排便习惯、腹泻时粪便刺激摩擦均会损伤肛管皮肤;感染因素有肛窦炎蔓延及肛门周围皮肤病波及;括约肌痉挛因素涉及内括约肌受刺激痉挛及精神因素致其痉挛;其他因素涵盖年龄(儿童、老人易患)、性别(女性妊娠分娩时易患)和生活方式(久坐、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针对儿童、孕妇、老人等特殊人群也给出了饮食、运动、排便及治疗等方面的温馨提示。
一、解剖因素
1.肛门外括约肌特点:肛门外括约肌由尾骨向前到肛管后方,分为两部分,沿肛管两侧向前围绕肛管,在肛管前方会合。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直肠末端与肛管形成一近90度的角,排便时肛管后壁承受压力最大,因此后正中线处容易受损伤。
2.血供差异:肛管后正中线部位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修复能力较弱,一旦受到损伤,恢复起来较为困难,增加了肛裂发生的风险。
二、外伤因素
1.便秘:这是导致肛裂的常见原因之一。便秘患者的粪便干硬,排便时需要用力,干硬的粪便会直接对肛管皮肤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撕裂肛管皮肤。尤其是中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的发病几率。此外,长期的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用力过度、久蹲厕所等,也会加重对肛管的压力,增加肛裂的发生风险。
2.腹泻:频繁的腹泻会使肛管频繁受到粪便的刺激和摩擦,同时腹泻时的粪便可能含有较多的刺激性物质,如消化液等,这些都会损伤肛管皮肤,引发肛裂。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腹泻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反复腹泻就可能导致肛裂。
三、感染因素
1.肛窦炎:肛窦开口向上,容易存留粪便残渣,引发感染形成肛窦炎。炎症可沿肛腺导管蔓延至肛管皮下,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就可能形成肛裂。
2.肛门周围皮肤病:如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肛门周围皮肤出现病变,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引发感染,进而波及肛管皮肤,增加肛裂的发生风险。
四、括约肌痉挛因素
1.内括约肌痉挛:肛管内括约肌具有自主节律性活动,当它受到炎症刺激、粪便刺激等因素影响时,会出现痉挛,导致肛管张力增强,使肛管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容易引起肛管皮肤损伤,形成肛裂。而且内括约肌痉挛还会进一步加重肛裂的疼痛,形成恶性循环。
2.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内括约肌痉挛,增加肛裂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儿童由于肛管皮肤娇嫩,排便功能尚未完全协调,容易因便秘或腹泻导致肛裂。老年人则因肛门括约肌松弛、肠道功能减退等原因,也易发生肛裂。
2.性别:女性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腹压增加,会影响直肠和肛管的血液循环,同时分娩时用力过度也可能导致肛管撕裂,增加肛裂的发生几率。
3.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增加肛裂的发病风险。此外,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会导致便秘,增加肛裂的发生可能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出现便秘或腹泻时,家长要及时调整其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鼓励孩子多喝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果孩子出现排便哭闹、便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在孕期要适当运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减轻对肛管的压力。如果出现便秘症状,不要自行使用泻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饮食上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如果患有便秘,应积极治疗,避免用力排便。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肛门周围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