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怎么治疗
肺动脉栓塞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与监测(绝对卧床休息、呼吸循环监测)、溶栓治疗(高危患者14天内考虑,依情况选药及关注特殊人群)、抗凝治疗(选药多样、疗程因情而异且关注特殊病史患者)、介入治疗(含血栓摘除术、导管碎解抽吸血栓等及关注特殊人群)、外科治疗(肺移植用于终末期患者且需综合考量多因素)。
一、一般处理与监测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以防栓子脱落再次栓塞,这对于所有肺动脉栓塞患者都是基础的处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活动导致的栓子移动风险,尤其对于有活动后气促等症状的患者,卧床休息可降低进一步缺氧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是一致的,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舒适程度适当调整体位,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舒适的卧床姿势以减少压疮等并发症风险。
2.呼吸循环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能及时反映患者的氧合情况,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很关键。例如,若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提示病情可能在进展,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血氧饱和度范围不同,成人正常血氧饱和度一般在95%100%,儿童可能因年龄不同稍有差异,通过持续监测这些指标可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二、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治疗能够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建议在发病14天内进行,不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获益与出血风险。
2.药物选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药理特性,但总体目的都是溶解血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溶栓药物时需更加谨慎评估,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溶栓药物也需权衡出血风险,因为生理期本身凝血状态可能有一定变化。
三、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一般作为初始抗凝治疗,可皮下或静脉注射。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23之间以达到良好的抗凝效果但又避免出血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也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疗程:抗凝治疗的疗程因人而异,对于首次发生的非近端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动脉栓塞,一般抗凝治疗3个月左右;而对于复发性肺动脉栓塞、近端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动脉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延长抗凝治疗时间,甚至终身抗凝。在考虑抗凝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如有既往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特别谨慎,因为出血风险可能增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抗凝药物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老年患者则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四、介入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如高危肺动脉栓塞导致休克等。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等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进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术后监测。
2.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通过导管将血栓碎解并抽吸出来,可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循环。这种介入治疗方式对于部分患者有效,但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在考虑该治疗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是否能耐受该操作。
五、外科治疗
1.肺移植:对于极少数慢性、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终末期的患者,可能考虑肺移植。但肺移植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并且要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有机会从肺移植中获益,但也面临着术后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