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诊断标准
肺心病的定义、诊断标准及特殊人群的相关提示。肺心病全称肺源性心脏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肺心病多有慢性胸肺疾病史,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等表现,可通过心电图、胸部X线、血气分析等检查诊断;急性肺心病常由急性肺栓塞等引起,有突发呼吸困难等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肺动脉造影等可辅助诊断。对于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漏误诊,用药需关注不良反应;儿童肺心病多继发于先天性疾病,诊断要结合年龄选检查方法,治疗优先非药物;孕妇患肺心病病情复杂,诊断避免用影响胎儿的检查,治疗要综合考虑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一、肺心病的定义
肺心病全称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二、肺心病的诊断标准
1.慢性肺心病
有慢性胸肺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职业粉尘接触史等不良生活方式,这些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肺部结构和功能受损。年龄越大,肺功能本身会有一定程度的衰退,患病风险更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呼吸道免疫力可能有所下降,也增加了患病几率。
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体征上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右心室增大、室壁增厚等表现,右心导管检查可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5mmHg可诊断为肺动脉高压。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1.05mV等右心室肥大的表现,肺型P波也较为常见,即P波高尖,振幅≥0.25mV。但心电图诊断肺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胸部X线检查:除有原发病的表现外,还可见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心尖上翘提示右心室增大。
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的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常有低氧血症,部分患者可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表现为PaO?<60mmHg,伴或不伴PaCO?>50mmHg。
2.急性肺心病
有急性肺栓塞等病因:常见于长期卧床、下肢骨折、恶性肿瘤、妊娠等患者,这些情况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急性肺栓塞。
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严重程度与肺动脉堵塞的范围和速度有关。部分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
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ⅠQⅢTⅢ征,即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还可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肺动脉内血栓等表现,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肺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肺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部位、范围和程度,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一般不作为首选。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肺心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在诊断过程中,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对于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老年人,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儿童:儿童肺心病相对少见,多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无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诊断时需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儿童可能难以配合心电图检查,可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治疗方面,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由于生理状态特殊,心肺负担加重,患肺心病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如X线检查应尽量避免,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安全的检查手段。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