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治疗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复发和防治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作息、调节精神心理,去除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病因)、药物治疗(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需进行症状监测和定期胃镜检查评估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则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治疗目标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二、一般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减少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饮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对于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弱,食物应尽量做得软烂易消化;儿童则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挑食。
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不利于病情恢复。年轻人常因工作或娱乐熬夜,应尽量调整作息时间;老年人睡眠质量可能较差,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精神心理: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病情。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情绪波动较大,更要注意心理调节。
2.去除病因
若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停用或更换药物。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三、药物治疗
1.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
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作用相对较弱。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吸附胃蛋白酶和胆汁酸,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胃黏膜修复。但长期服用铋剂可能会导致铋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3.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酸反流,缓解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使用时要注意剂量调整,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4.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如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疗程服药,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用药剂量可能需要适当减少。
由于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等问题,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粗粮、蔬菜等,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
2.儿童
儿童的用药选择和剂量与成人不同,应严格遵医嘱。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
儿童可能对药物的味道比较敏感,可选择适合儿童口味的药物剂型,如颗粒剂、糖浆剂等。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或哺乳情况,医生会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4.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
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基础疾病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修复,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五、治疗监测
1.症状监测
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否缓解,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2.胃镜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修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一般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治疗48周后进行复查。
六、预防复发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再次损伤胃黏膜。
2.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可能导致慢性糜烂性胃炎复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