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的后果
肺动脉栓塞危害多方面,包括呼吸功能受损(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致低氧血症、肺梗死引发胸痛咯血等)、循环系统障碍(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和休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活动后呼吸困难并可致右心衰竭),还会造成心理和生活质量影响(产生焦虑抑郁、改变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发病危害自身和胎儿,诊断治疗复杂需多学科协作,儿童发病可能与先天性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病情变化快治疗要注意药物影响,老年人因机能减退、基础病多预后较差,治疗需评估身体状况、加强护理。
一、呼吸功能受损
1.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动脉栓塞发生后,栓塞部位的肺组织仍有通气,但无血流,导致无效腔样通气增加,而未栓塞部位的肺组织血流相对增多,通气相对不足,造成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使氧气不能有效地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低氧血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对于本身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的患者,这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会更加严重,呼吸功能受损也更为明显。
2.肺梗死:当肺动脉分支被完全阻塞,且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时,可导致肺组织缺血、坏死,即肺梗死。肺梗死会引起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尖锐刺痛或撕裂痛,可向肩部、腹部放射。同时伴有咯血,一般为少量咯血,大咯血较为少见。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储备较差,发生肺梗死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循环系统障碍
1.右心功能不全:肺动脉栓塞可导致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需要克服更高的压力才能将血液泵入肺动脉,长期可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最终引起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右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全心衰竭。
2.低血压和休克:大面积肺动脉栓塞时,肺血管床被广泛阻塞,肺循环阻力急剧增加,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可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体质较弱者以及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中更为危险,休克若不能及时纠正,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三、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部分肺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血栓未完全溶解,机化并与血管壁粘连,可导致肺动脉狭窄、扭曲,肺血管阻力逐渐增加,进而引起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活动后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病情逐渐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右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长期卧床、患有易栓症(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的患者发生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心理和生活质量影响
1.心理负担:肺动脉栓塞起病急,病情较重,患者在患病期间会经历身体上的痛苦,同时对疾病的预后存在担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2.生活方式改变:患病后,患者需要长期休息,限制活动量,这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康复后,患者可能仍需要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等,部分患者甚至无法恢复到病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可能会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社交活动;对于老年人,可能会增加其对家人的依赖,降低其生活的独立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发生肺动脉栓塞时,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严重危害,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由于孕期生理状态特殊,诊断和治疗相对复杂,需要妇产科医生和呼吸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协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儿童发生肺动脉栓塞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发生肺动脉栓塞后预后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