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便血原因
便血的原因可分为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分别因溃疡侵蚀血管、门静脉高压致曲张静脉破裂等导致,中老年人和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易患相关疾病)、下消化道疾病(像痔疮、肛裂、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分别因肛管病变、息肉摩擦、肿瘤进展、肠道炎症等引发,不同疾病有不同高发人群)、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因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等造成凝血障碍而出现便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三类,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特殊人群给出了便血应对的温馨提示。
一、上消化道疾病
1.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受到损伤,当溃疡侵蚀到周围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血液经过消化道的消化作用后,随大便排出体外,通常表现为黑便,类似柏油样。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长期饮酒、不规律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更要警惕便血的发生。
2.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出血机制与胃溃疡类似,主要是溃疡侵犯血管。患者可能先有上腹部疼痛等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症状,之后出现便血。年轻人如果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容易患上十二指肠溃疡,进而引发便血。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破裂时,会出现大量出血,血液快速进入肠道,可表现为呕血和黑便。这类患者多有慢性肝病病史,生活中要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划破曲张的静脉。
二、下消化道疾病
1.痔疮: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肛肠疾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便血通常表现为排便后鲜血滴落,一般不与大便混合,常在便秘、久坐、久站或用力排便后出现。外痔有时也会因摩擦、破裂而出血。孕妇由于腹部压力增大,容易诱发痔疮;长期从事久坐工作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也是痔疮的高发人群。
2.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小溃疡,排便时,干结的大便通过肛门会撑开裂口,导致出血,便血颜色鲜红,常伴有剧烈的肛门疼痛,尤其是在排便后疼痛会持续一段时间。儿童和年轻人如果饮水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引发肛裂。
3.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息肉表面的黏膜较薄,容易因摩擦、炎症等因素而出血,便血通常为间断性,量一般不多,有时可见大便表面带血。家族中有结直肠息肉病史的人群,患结直肠息肉的风险较高。
4.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和少量便血,随着病情进展,便血会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中老年人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肠道慢性炎症病史、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
5.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除了有黏液脓血便外,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年轻人和中年人发病较多,精神压力大、肠道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病情发作。
三、全身性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凝血功能受到影响,除了便血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
2.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导致凝血障碍,从而出现便血等出血症状。同时,患者还会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3.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某些凝血因子,轻微的损伤就可能导致严重出血,便血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男性患者居多,有家族遗传倾向。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便血如果是由肛裂引起,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水分摄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孕妇出现痔疮便血,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散步等活动,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老年人如果出现便血,要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便血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一旦出现便血,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