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如何引起的
肛裂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解剖因素(肛门外括约肌特殊结构使肛管前后方易受损、肛管后正中线血供差致组织修复能力弱)、外伤因素(便秘时干结粪便易撕裂肛管皮肤、腹泻使肛管受刺激和损伤、肛门检查操作不当可直接损伤肛管)、感染因素(肛窦炎和肛门腺感染可蔓延导致肛裂)、括约肌痉挛因素(内括约肌张力过高导致肛管压力增加和血运障碍、排便时外括约肌不协调增加肛管阻力)以及其他因素(遗传因素使部分人因肛管局部缺陷更易患病、老年人和孕妇因身体机能及生理变化肛裂发生率相对较高)。
一、解剖因素
1.肛门外括约肌特殊结构:肛门外括约肌从尾骨起,向前至肛门后方,分为左右两股,沿肛管两侧向前围绕,至肛门前方又合二为一。因此,在肛门前后方留有空隙,且肛提肌的大部分纤维又附着于肛管两侧,致使肛管前后方不如两侧坚强,容易受损伤。当粪便通过肛管时,尤其是干结、粗大的粪便,对肛管前后方的压力较大,容易导致此处的皮肤和黏膜撕裂,进而引发肛裂。
2.肛管局部血供较差:肛管后正中线的血液供应相对其他部位较少,这使得该区域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弱。一旦受到损伤,如排便时的机械性创伤,由于血供不足,受损组织难以快速有效地修复,增加了肛裂发生的风险。
二、外伤因素
1.便秘:这是导致肛裂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便秘的患者,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结、坚硬。在排便时,干结的粪便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通过肛管,这会对肛管皮肤造成强烈的摩擦和扩张,容易引起肛管皮肤撕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尤其是生活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的发生几率。
2.腹泻:频繁的腹泻会使肛管频繁受到稀便的刺激,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同时,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肛管不断受到扩张和收缩的刺激,容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引发肛裂。例如,患有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导致腹泻的患者,肛裂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3.肛门检查操作不当:在进行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等操作时,如果动作过于粗暴、不规范,或者使用的器械不合适,可能会直接损伤肛管皮肤,导致肛裂。这种情况在医疗检查过程中虽然相对较少,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动作轻柔,以减少对肛管的损伤。
三、感染因素
1.肛窦炎:肛窦位于肛管齿状线部,相邻两肛柱之基底间。肛窦容易储存粪便残渣和细菌,引发感染形成肛窦炎。炎症可以沿着肛管向下蔓延至肛管皮下,导致皮下脓肿,脓肿破溃后就会形成肛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不注意肛门局部卫生的人群,如不及时清洁肛门、更换内裤等,更容易发生肛窦炎,进而增加肛裂的发生风险。
2.肛门腺感染:肛门腺开口于肛窦,当肛窦发生感染时,炎症容易波及肛门腺,引起肛门腺炎。肛门腺炎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肛周组织感染、化脓,最终形成肛裂。
四、括约肌痉挛因素
1.内括约肌张力过高:内括约肌具有自主收缩的特性,当肛管受到刺激时,内括约肌会反射性地收缩。如果内括约肌张力过高,会导致肛管压力增加,血液循环障碍,使得肛管皮肤缺血、缺氧,容易发生损伤。同时,内括约肌持续痉挛还会影响肛裂创面的愈合,形成恶性循环。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能会导致内括约肌张力升高,尤其是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状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排便时外括约肌不协调:在排便过程中,外括约肌需要与内括约肌协同工作,以保证排便的顺畅。如果外括约肌不协调,如在排便时过度收缩或收缩时间过长,会增加肛管的阻力,影响粪便的排出,从而增加肛管皮肤受损的风险,引发肛裂。
五、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肛裂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人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导致肛管局部的解剖结构或组织特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肛裂。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家族中有肛裂患者的人群,其患肛裂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年龄和性别因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肛管皮肤弹性降低,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肛裂。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导致便秘的发生率增加,同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肛管组织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使得孕妇肛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顺产时,会阴和肛管部位受到的压力较大,也容易引起肛管皮肤损伤,增加肛裂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