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的区别
感染性腹泻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引发,非感染性腹泻由饮食、药物、气候等非感染因素导致。二者病因不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肠道破坏黏膜,非感染性腹泻与饮食、用药等相关;症状上,感染性腹泻起病急、症状重,非感染性腹泻起病缓、症状轻;诊断时,感染性腹泻靠粪便培养等,非感染性腹泻需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治疗上,感染性腹泻依不同感染类型处理,非感染性腹泻先去除病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腹泻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防脱水、慎用药,老年人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孕妇防影响胎儿,免疫力低下人群积极控基础病并加强支持治疗。
一、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则不是由病原体感染导致,而是由饮食因素、药物因素、气候因素、过敏因素、肠道疾病等非感染因素引起。
二、病因
1.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感染有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这些病原体可通过食物、水、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肠道并大量繁殖,破坏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2.非感染性腹泻:饮食方面,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食物,或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药物方面,某些抗生素、泻药等可能会引起腹泻;气候突然变化,腹部着凉使肠道蠕动加快;肠道本身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也会导致腹泻。
三、症状
1.感染性腹泻:一般起病较急,症状相对较重。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腹痛较为明显,多为阵发性绞痛;腹泻次数较多,大便性状多为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2.非感染性腹泻:起病相对较缓,症状相对较轻。通常不伴有发热或仅有低热;腹痛程度较轻,多为隐痛或胀痛;腹泻次数相对较少,大便性状可为稀便、糊状便等。一般较少出现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情况。
四、诊断
1.感染性腹泻: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接触史等。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等炎症细胞;粪便培养可能会培养出相应的病原体,这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依据。血常规检查可能会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2.非感染性腹泻:同样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饮食、用药、过敏史等情况。粪便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的炎症细胞,可能仅有少量脂肪球等。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其他检查,如过敏原检测、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五、治疗
1.感染性腹泻: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采取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支持治疗,防止脱水。如果是细菌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一般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寄生虫感染则使用相应的驱虫药物。
2.非感染性腹泻:首先要去除病因,如调整饮食结构、停用可能引起腹泻的药物等。症状较轻者可通过饮食调理缓解症状,如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腹泻严重时可使用止泻药物对症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无论是感染性腹泻还是非感染性腹泻都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使用口服补液盐。对于感染性腹泻,应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低龄儿童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止泻药物。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感染性腹泻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腹泻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感染性腹泻时,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3.孕妇:孕妇在发生腹泻时,无论是哪种类型都要格外小心,因为腹泻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可能会更严重,病程也可能更长。在治疗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加强支持治疗,提高免疫力。非感染性腹泻也可能会因为身体抵抗力差而难以恢复,需要更加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