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的4大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肠道肿瘤、肠道血管病变、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及肛管直肠疾病。肠道肿瘤中,恶性的结直肠癌因组织生长致破溃出血,与年龄、饮食、家族病史等有关;良性的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因摩擦、血供等原因出血。肠道血管病变方面,血管畸形因血管壁异常破裂出血,与年龄、遗传相关;缺血性肠病由肠系膜血管缺血致肠壁损伤出血,常见于动脉硬化等患者及低血压状态者。肠道炎症性疾病里,溃疡性结肠炎与免疫因素相关,年轻人多见;克罗恩病涉及多因素,青壮年为主,吸烟为重要危险因素;感染性肠炎由病原体侵袭肠黏膜致出血,儿童易患。肛管直肠疾病中,痔疮因腹压增加、静脉回流不畅等出血,孕妇高发;肛裂由便秘致肛管皮肤裂开出血,儿童和老年人易出现。
一、肠道肿瘤
1.恶性肿瘤:结直肠癌是下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表面易发生破溃、出血,尤其是当肿瘤侵犯到肠道血管时,可导致较大量的出血。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这可能与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积累增多有关。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会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进而增加下消化道出血风险。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比普通人群更易患结直肠癌,也就更易出现因肿瘤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
2.良性肿瘤:如腺瘤性息肉,息肉不断生长,在肠道蠕动过程中与肠壁摩擦,或因血供异常等原因,容易引起表面糜烂、出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肠道内可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发生下消化道出血风险极高。幼年性息肉也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儿童,一般认为与错构瘤有关。
二、肠道血管病变
1.血管畸形:肠道血管畸形是一类较为隐匿的病变,常见的有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壁结构异常,在长期的肠道压力、血流冲击等作用下,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发生退行性改变,使得血管畸形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相对更常见。患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全身血管存在发育异常,肠道血管也常受累,易出现反复的下消化道出血。
2.缺血性肠病:多由肠系膜血管缺血导致肠壁损伤、坏死、出血。常见于患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肠系膜血管容易发生狭窄、栓塞,引起肠道缺血。老年人因血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患缺血性肠病风险增加,进而导致下消化道出血。长时间低血压状态,如严重脱水、休克等情况,也可引起肠道灌注不足,引发缺血性肠病及出血。
三、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形成,从而引起出血。年轻人发病率相对较高,与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和出血。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溃疡性结肠炎,增加下消化道出血风险。
2.克罗恩病:为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各段消化道,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肠道溃疡深大,容易侵蚀血管导致出血。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吸烟是克罗恩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发病风险高于不吸烟者,且吸烟还会使病情加重,增加下消化道出血风险。
3.感染性肠炎: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引起,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病原体侵袭肠道黏膜,造成黏膜损伤、溃疡,进而导致出血。卫生条件差、饮食不洁等易引发感染性肠炎。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更易因感染病原体而患感染性肠炎并出现下消化道出血。
四、肛管直肠疾病
1.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表面为黏膜,当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排便等腹压增加情况下,内痔黏膜易破损出血。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因素,会导致肛周静脉丛血液回流不畅,压力升高,引发或加重痔疮,增加出血风险。孕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痔疮发病率较高,且孕期腹压持续较高,容易出现痔疮出血。
2.肛裂:多由长期便秘、大便干结等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排便时溃疡创面受到刺激,可引起出血,通常伴有剧烈疼痛。儿童因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及出血风险。老年人肛管皮肤弹性下降,也较易出现肛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