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便失禁是怎么引起的
老年人大便失禁的相关情况,大便失禁指肛门直肠节制和排便功能障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且可能引发并发症。其原因包括神经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外周神经损伤如骨盆骨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肉因素(肛门括约肌损伤如生理性退变、分娩损伤、手术损伤,盆底肌肉松弛如长期慢性咳嗽、肥胖)、肠道因素(肠道感染、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认知和精神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卧床、饮食不均衡),并针对特殊人群给出提示,如关注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老人病情变化及康复训练,注意肠道疾病老人饮食卫生,定期为长期卧床老人翻身、按摩,及时清理失禁老人并保持皮肤清洁等。
一、概述
大便失禁指的是肛门直肠节制和排便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患者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和排气。老年人大便失禁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引起老年大便失禁的原因。
二、神经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会损伤大脑支配排便的神经中枢,导致神经传导障碍,使得患者无法正常感知直肠内的粪便,也难以控制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大便失禁。帕金森病会使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影响神经系统对排便功能的调控,造成排便反射异常。老年痴呆症患者由于大脑神经细胞逐渐退化和死亡,认知功能下降,对排便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也随之减弱,进而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
2.外周神经损伤:骨盆骨折、骶骨骨折等外伤可能损伤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破坏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使肛门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无法正常收缩,最终引发大便失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影响到支配肠道和肛门的神经,使排便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受到影响,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
三、肌肉因素
1.肛门括约肌损伤: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会出现生理性退变,弹性和收缩能力下降,对粪便的控制能力减弱。多次分娩的老年女性,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的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损伤可能逐渐加重,导致大便失禁。肛门直肠手术如肛瘘手术、痔疮手术等,如果手术过程中损伤了肛门括约肌,术后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功能,引起大便失禁。
2.盆底肌肉松弛: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会使腹压长期升高,对盆底肌肉造成持续的压力,导致盆底肌肉松弛。肥胖会增加腹部的重量,进一步压迫盆底肌肉,使盆底肌肉的支撑作用减弱,肛门直肠的位置和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大便失禁。
四、肠道因素
1.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肠炎等,会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水肿,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蠕动功能,使粪便的性状和排便规律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腹泻,严重时可导致大便失禁。
2.肠道肿瘤:直肠癌、结肠癌等肠道肿瘤会占据肠道空间,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粪便通过,还可能侵犯周围的组织和神经,破坏排便的正常生理机制,导致大便失禁。
3.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使肠道黏膜出现溃疡、炎症,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长期发作可能导致大便失禁。
五、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泻药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便的控制,或者改变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从而引起大便失禁。
2.认知和精神因素: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状态异常,无法正确感知排便的需求,或者无法按照正常的行为模式进行排便,进而出现大便失禁。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由于活动量减少,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或大便失禁。饮食不均衡,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会导致粪便干结或排便不规律,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
六、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大便失禁问题相对复杂,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关注。对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家人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帮助老人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对于有肠道疾病的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要定期为其翻身、更换体位,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如果老人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家人要及时清理,保持老人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压疮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