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怎么引起的
大便失禁的成因多样,主要包括神经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梗死、脑出血、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肌肉功能障碍(肛门括约肌损伤如分娩、外伤,盆底肌肉松弛如年龄增长、长期腹压增加)、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其他因素(药物副作用、精神心理因素);针对老年人、女性、儿童、从事高危职业人群等特殊人群,分别给出了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疾病、盆底肌锻炼、注意饮食卫生、安全防护等温馨提示。
一、神经损伤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会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的控制。脑梗死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使得大脑相关神经功能受损,无法准确下达排便指令;脑出血则因血液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干扰神经传导。脊髓损伤也是常见原因,如外伤导致脊髓断裂或受损,会阻断大脑与直肠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使排便反射无法正常进行。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容易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大便失禁。而从事高危职业的人群,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发生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增加。
2.外周神经损伤: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影响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从而出现大便失禁。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切除术等,可能会损伤盆腔内的神经,影响排便的正常神经调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更高。女性在经历多次盆腔手术后,发生外周神经损伤导致大便失禁的风险增加。
二、肌肉功能障碍
1.肛门括约肌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或使用产钳助产时,容易导致肛门括约肌撕裂。如果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无法正常控制排便。此外,外伤如肛门部位的切割伤、刺伤等,也会直接破坏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年轻女性在分娩时发生肛门括约肌损伤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从事危险工作的人群,如警察、消防员等,更容易遭受外伤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
2.盆底肌肉松弛: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会逐渐松弛,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支持结构的功能减弱,导致盆底肌肉对直肠和肛门的支撑作用降低,从而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长期腹压增加的情况,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肥胖等,也会使盆底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逐渐变得松弛。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盆底肌肉松弛更为明显;肥胖人群因腹部脂肪堆积,腹压持续升高,对盆底肌肉的压力增大。
三、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形成,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蠕动功能。肠道蠕动加快,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水分吸收减少,导致腹泻,严重时可引起大便失禁。这些疾病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相对较为常见,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2.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如痢疾杆菌、轮状病毒等,可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腹泻。严重的腹泻会使肠道蠕动加快,肛门括约肌来不及收缩,从而出现大便失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肠道感染的侵袭,发生大便失禁的情况相对较多。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泻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泻药过量使用会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导致大便失禁。老年人由于可能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副作用导致大便失禁的风险增加。
2.精神心理因素:严重的精神创伤、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便的调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会干扰大脑对排便反射的控制,导致大便失禁。这种情况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亲人离世、失业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神经损伤、肌肉松弛等问题导致大便失禁。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适当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提肛运动,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
2.女性:尤其是经历过多次分娩或绝经后的女性,要重视盆底肌肉的锻炼。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绝经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重体力劳动,减少腹压增加的因素。
3.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如果发生腹泻,应及时就医,避免因严重腹泻导致大便失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避免孩子因精神紧张出现排便异常。
4.从事高危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工作中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脊髓损伤和肛门部位外伤。一旦发生损伤,应及时就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