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高压是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病理生理状态,肺心病是因支气管肺等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改变的疾病,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病因上,肺高压病因复杂,分五类,常见有先心病等,肺心病主要因支气管、肺疾病等;临床表现上,肺高压早期症状不典型,后有右心衰竭表现,肺心病代偿期有咳嗽等症状,失代偿期有呼吸和右心衰竭表现;诊断方法上,肺高压靠右心导管结合多项检查,肺心病根据基础病史结合相关检查;治疗方法上,肺高压有一般、药物和手术治疗,肺心病是控制感染等。联系是肺高压是肺心病重要病理环节,肺心病患者多有肺高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疾病者需注意不同事项,正确认识二者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肺高压和肺心病的定义
1.肺高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25mmHg。肺高压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或综合征。
2.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二、肺高压和肺心病的区别
1.病因:肺高压的病因较为复杂,可分为动脉性、左心疾病所致、缺氧和/或肺部疾病引起、慢性血栓栓塞性以及其他不明原因五类。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血栓栓塞等。而肺心病的病因主要是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常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等;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也可导致肺心病。
2.临床表现:肺高压早期症状不典型,可出现活动后气短、乏力、胸痛、晕厥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腹胀、肝大等。肺心病在功能代偿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等;失代偿期则以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呼吸衰竭可出现发绀、呼吸困难加重等,右心衰竭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
3.诊断方法:肺高压的诊断主要依靠右心导管检查,这是诊断肺高压的“金标准”,同时还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肺心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等基础疾病史,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4.治疗方法:肺高压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如吸氧、康复训练等)、药物治疗(如前列环素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和手术治疗(如房间隔球囊造口术、肺移植等)。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止咳祛痰、平喘、氧疗、控制心力衰竭(如使用利尿剂、强心剂等)等。
三、肺高压和肺心病的联系
虽然肺高压和肺心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二者存在密切联系。肺高压是肺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长期的肺高压可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发展为肺心病。而肺心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高压。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无论是肺高压还是肺心病,都可能导致呼吸和心脏功能进一步受损。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2.儿童:儿童患肺高压或肺心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肺高压。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儿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孕妇:孕妇患肺高压或肺心病会增加孕期风险,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严重影响。在孕期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加强产检,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分娩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肺高压和肺心病的风险较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避免病情加重。同时,要注意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发因素。
肺高压不是肺心病,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