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等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气候因素等)。临床表现分轻型和重型,诊断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并判定有无脱水等情况,可借助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药物治疗。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卫生、防止感染。特殊人群如年龄小的婴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过敏体质的小儿需特别注意,分别要密切观察、积极治疗基础病并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食用过敏食物及告知过敏史。
一、小儿腹泻的定义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儿腹泻的病因
1.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病毒感染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以致腹泻大肠杆菌为主。肠道外感染如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疾病时,有时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而并发腹泻。
2.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方面,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如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气候因素方面,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三、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大便次数可达数十次,大便呈水样、糊状,少数患儿可有黏液血便。
四、小儿腹泻的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如有无喂养不当、肠道外或肠道内感染等。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五、小儿腹泻的治疗
1.调整饮食: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但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口服补液可用于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3.药物治疗: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肠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六、小儿腹泻的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渐增加辅食量和种类。
2.注意卫生: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和设备的定期消毒。
3.防止感染: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注意气候变化时的护理,避免过热或受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其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腹泻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一旦发现有脱水迹象,应及时就医。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要更加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给低龄婴儿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等。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腹泻可能会使原有病情加重。在治疗腹泻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且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过敏体质的小儿:如果小儿对某些食物过敏,在腹泻期间更要注意避免食用相关过敏食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告知医生小儿的过敏史,防止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