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情况包括:临床表现上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有差异,有症状和体征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中白细胞、CRP及病原学的痰涂片、培养、血清学检查等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胸部X线和CT的不同表现;诊断标准综合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符合相应标准可诊断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且不同人群诊断时需结合自身特点综合判断。即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标准等方面各有特点,不同人群诊断时需综合多方面情况进行准确判定,其临床表现因人群而异,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等项目,影像学有X线和CT,诊断依据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来判断重症情况并结合不同人群特点综合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婴幼儿还可能有拒食、呛奶等表现;成年人多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等。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不明显,而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非典型症状为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人群患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咳嗽、咳痰等症状可能更明显,且病情恢复相对较慢。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发作时呼吸困难等症状会加重。
典型症状包括突然起病的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咳嗽,初为干咳,之后可咳少量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
2.体征方面
早期可能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肺部听诊时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肺部体征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呼吸音减弱或少许湿啰音。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见核左移现象。但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白细胞计数不高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升高。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若白细胞过高或过低都提示病情可能较重。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酗酒者可能影响白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常规表现不典型。有基础血液病史者,血常规结果可能受基础病影响,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C反应蛋白(CRP):CRP通常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炎症活动的指标。
2.病原学检查
痰涂片及痰培养:痰涂片镜检可初步判断病原体类型,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或真菌等。痰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但要注意标本采集的正确性,避免污染,儿童留取痰标本相对困难,需采取合适方法。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污染环境的人群,痰培养阳性率可能相对较高。有基础肺部疾病者,痰培养结果可能受基础病影响,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中可能有较多定植菌,需仔细鉴别。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病原体特异性抗体,如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军团菌抗体等,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相应病原体感染。对于婴幼儿等不能很好配合留取标本的人群,血清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血清学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典型表现为肺部出现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小斑片状阴影等。老年人胸部X线检查可能因肺部基础疾病影响,如肺气肿等,使得病变显示不典型,需与基础病表现鉴别。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粉尘者,胸部X线可能已有一些基础改变,在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时需注意区分。
2.胸部CT检查
对于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或病情较重的患者,胸部CT检查更有助于发现病变,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范围、形态等,如可以发现更小的病灶、是否存在胸腔积液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胸部CT检查时能更精准地评估肺部病变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表现的病例。
四、诊断标准综合判断
1.主要标准
存在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等。
2.次要标准
呼吸频率≥30次/分;氧合指数(PaO?/FiO?)≤250;多肺叶浸润;意识障碍/定向障碍;氮质血症(血尿素氮≥7mmol/L);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L);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L);低体温(体温<36℃);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符合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可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需进行积极的救治。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时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其呼吸频率等指标的判断标准与成人不同;老年人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综合各方面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