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是什么原因
肺心病的病因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支气管、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等,因气道慢性炎症、重塑、纤维化等导致通气和气体交换障碍,使肺动脉压力升高;二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像严重的脊椎后凸、侧凸和神经肌肉疾病,会使胸廓活动受限或呼吸肌无力,引发通气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三是肺血管疾病,包括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前者因肺栓塞致肺动脉狭窄阻塞,后者病因不明但会使血管阻力增加。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强调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密切监测等,也提醒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病史人群改善生活方式、遵医嘱治疗以预防肺心病。
一、支气管、肺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导致肺心病最常见的原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会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随着病情进展,肺部的通气功能逐渐下降,气体交换障碍,使得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室为了克服肺动脉高压而逐渐肥厚、扩张,最终发展为肺心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患COPD后更易发展为肺心病。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患COPD引发肺心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长期大量吸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COPD发病率高,进而增加肺心病的发病风险。有COPD病史的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更易进展为肺心病。
2.支气管哮喘:哮喘反复发作会引起气道重塑,导致气道狭窄。持续的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使肺动脉压力升高。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患哮喘若未得到良好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肺心病的可能性增加。过敏体质、有哮喘家族史的人群患哮喘后发展为肺心病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接触过敏原、刺激性物质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哮喘病情,增加肺心病发病几率。有哮喘病史且病情频繁发作的患者,肺功能受损严重,易引发肺心病。
3.肺纤维化: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石棉、硅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可导致肺纤维化。肺组织纤维化后弹性降低,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导致肺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力升高。从事矿山开采、石棉加工等职业的人群,患肺纤维化引发肺心病的风险较高。老年人肺部组织修复能力差,患肺纤维化后更易发展为肺心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增加,进而增加肺心病的发病风险。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1.严重的脊椎后凸、侧凸:可导致胸廓畸形,使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肺部长期处于通气不足的状态,会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青少年时期若发生严重的脊椎畸形未及时矫正,随着生长发育,胸廓畸形加重,肺功能逐渐受损,易引发肺心病。长期姿势不良、从事某些特定职业(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发生脊椎畸形的几率相对较高,增加肺心病的发病风险。有脊椎疾病病史的患者,病情进展导致胸廓畸形时,易诱发肺心病。
2.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可导致呼吸肌无力,引起通气功能障碍。呼吸肌无力会使肺部的气体交换受到影响,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儿童患脊髓灰质炎若遗留呼吸肌麻痹后遗症,成年后发生肺心病的风险增加。有神经肌肉疾病病史的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呼吸功能持续受损,易发展为肺心病。
三、肺血管疾病
1.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栓子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反复发生肺栓塞会导致肺动脉狭窄、阻塞,使肺动脉压力升高。长期卧床、手术后、下肢静脉曲张等人群,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进而增加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引发肺心病的几率。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血管壁弹性差,发生血栓的可能性增加,患肺心病的风险也相应升高。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复发肺栓塞的可能性大,易发展为肺心病。
2.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肺动脉本身的病变会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女性患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比例相对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更易发展为肺心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肺部和心脏储备功能差,患肺心病后病情往往较重,进展较快,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患有可能引发肺心病的疾病,如哮喘、脊椎畸形等,应及时治疗和矫正,避免病情延误影响心肺功能。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心肺功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若本身有基础肺部疾病,更易发生肺心病,孕期应密切监测心肺功能,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保健和治疗。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应尽快戒烟戒酒,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降低肺心病的发病风险。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定期复查,控制病情进展,预防肺心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