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肺心病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及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症状体征方面,呼吸系统有长期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等,心血管系统有心悸、乏力、右心衰竭体征,还可能有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病史包括慢性肺部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史;辅助检查有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液检查;不同人群中,老年人需家属密切关注、定期体检,孕妇应及时就医,儿童要定期检查、避免不良环境,有过敏史者检查治疗前需告知医生过敏情况。
一、症状和体征
1.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常有长期咳嗽、咳痰,多为白色黏痰,合并感染时可为黄色脓性痰。在活动后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感到气促。对于有长期吸烟史、接触有害粉尘或化学物质的人群,这些症状更需警惕肺心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症状可能更为隐匿,需要家属密切关注。
2.心血管系统症状:可出现心悸、乏力等表现。右心衰竭时,会出现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如下肢水肿,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还可能有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体征。有心脏病家族史或既往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肺心病。
3.其他表现:患者可能有发绀,表现为口唇、指甲等部位呈青紫色,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的。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甚至昏迷等肺性脑病的表现,多见于病情较重、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二、病史
1.慢性肺部疾病史:患者通常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这些疾病长期存在,会导致肺部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心病。例如,COPD患者由于气道阻塞和肺泡破坏,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长期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引发肺心病。有慢性肺部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应定期进行肺部检查。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史:如严重的脊椎后凸、侧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引起胸廓活动受限,导致肺部通气功能障碍,也可能发展为肺心病。此类患者往往有相关疾病的长期病史和典型的体征表现。
3.肺血管疾病史: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可直接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引起右心室负荷增加,最终导致肺心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后可能增加肺心病的发病风险。
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可以观察到肺部和心脏的形态、大小等情况。肺部可见原发病的表现,如COPD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肺气肿时可见肺野透亮度增加、膈肌下降等。心脏方面,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右心室增大等表现提示肺心病的可能。
2.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如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1.05mV等。还可能出现肺型P波,即P波高尖,振幅≥0.25mV。心电图检查对于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但特异性不强,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心电图表现更为复杂。
3.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准确测量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室壁厚度以及心脏的功能。可发现右心室流出道内径增宽(≥30mm)、右心室内径增大(≥20mm)、右心室前壁厚度增加、肺动脉内径增宽等表现,还可以评估肺动脉压力。超声心动图对于早期发现肺心病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4.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肺心病患者常出现低氧血症,即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同时可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表现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升高。通过血气分析可以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有吸烟、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可能更能反映肺部功能的损害程度。
5.血液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这是由于长期缺氧导致的代偿性改变。还可检测血液中的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此外,还应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了解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症状的感知和反应可能不敏感,家属应密切关注其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活动耐力、睡眠情况等,定期带其进行体检。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肺心病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儿童如果有慢性肺部疾病史,也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有害环境,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有过敏史的患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应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检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