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大便失禁是怎么回事
老人大便失禁是指老年人失去肛门括约肌控制能力致粪便不自主排出,影响生活质量,常见原因有生理因素(肛门括约肌衰退、神经系统病变、肠道疾病)、医源性因素(直肠或肛门手术、长期用导泻剂)、其他因素(认知障碍、营养不良);评估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干预有非药物干预(排便训练、饮食调整、皮肤护理)和针对病因治疗;老人出现大便失禁时,家属要理解耐心,做好皮肤护理、饮食调配、生活作息及心理关注,密切观察变化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概述
老人大便失禁是指老年人失去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导致粪便不自主地排出的一种症状。它会对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引发皮肤问题、心理障碍等。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因素
1.肛门括约肌功能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的肌肉会出现退行性变,导致其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关闭肛门,从而引起大便失禁。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约有一定比例因肛门括约肌功能自然衰退而出现大便失禁情况。
2.神经系统病变
脑卒中:老年人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脑卒中可能损伤大脑中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或传导通路,影响对排便反射的调控,导致大便失禁。有临床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大便失禁的比例较高。
帕金森病:该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肌肉僵硬、运动迟缓等,也可能累及控制排便的相关神经,使得老人出现大便失禁现象。
脊髓损伤或病变:若老年人存在脊髓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影响神经信号从大脑传导至肛门括约肌等排便相关结构,进而干扰排便控制,引发大便失禁。
3.肠道疾病
腹泻: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腹泻,如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频繁的腹泻会使排便失去控制,长期腹泻还可能进一步损伤肠道及肛门周围组织,加重大便失禁的情况。
炎症性肠病:像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肠道蠕动异常等,从而引起大便失禁。
直肠脱垂:直肠部分或全层脱出肛门外,会影响肛门的正常闭合功能,导致大便失禁。
(二)医源性因素
1.直肠或肛门手术:老年人若因直肠、肛门部位的疾病接受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或相关神经,从而引起大便失禁。术后恢复过程中如果出现并发症,也可能影响排便控制。
2.长期使用导泻剂:部分老年人因便秘长期自行滥用导泻剂,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的排便反射和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大便失禁。
(三)其他因素
1.认知障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老年人,可能无法正确感知排便的信号,或者不能及时到达卫生间,从而出现大便失禁。
2.营养不良:老年人若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尤其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包括肛门括约肌等,导致大便失禁风险增加。
三、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老人的排便情况,包括大便失禁出现的时间、频率、大便的性状(如稀便、水样便等),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既往的疾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肠道疾病、手术史等),用药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周围皮肤情况(是否有红肿、溃疡等),肛门括约肌的张力(通过指检等方式评估),神经系统检查(如反射、肌力等),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因。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等,了解是否存在肠道感染、贫血等情况,协助查找病因。
2.影像学检查
直肠肛管超声:可以观察肛门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有助于发现括约肌的损伤等问题。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排查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脊髓MRI等,对于排查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大便失禁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与干预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排便训练: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排便规律,帮助老人制定合理的排便计划,定时引导老人排便,逐渐建立规律的排便反射。例如,每天固定时间让老人尝试坐在马桶上,培养排便习惯。
2.饮食调整:根据老人的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进行饮食调整。保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以保持大便的成形性,但要注意避免在老人腹泻时过多摄入膳食纤维加重腹泻;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大便干结。
3.皮肤护理:对于已经出现大便失禁的老人,要加强肛门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使用护臀膏等保护皮肤,预防皮肤破损、感染等问题。
(二)针对病因的治疗
1.神经系统病变相关治疗:如果是脑卒中引起的,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脑卒中治疗,如改善脑循环等;帕金森病则根据病情给予抗帕金森病药物等治疗;脊髓病变等则针对具体病变进行相应处理。
2.肠道疾病相关治疗:对于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进行抗感染治疗;炎症性肠病则根据病情给予抗炎等治疗;直肠脱垂等则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等。
五、特殊人群(老人)的温馨提示
老人出现大便失禁时,家属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耐心。要注意保持老人肛门周围皮肤的清洁卫生,定期为老人清洗会阴部及肛门周围,轻轻擦干,避免用力擦拭损伤皮肤。在饮食方面要精心调配,保证营养均衡且适合老人的消化功能。帮助老人制定规律的生活作息,包括排便时间等,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避免老人因大便失禁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另外,要密切观察老人大便失禁的情况变化,如频率、大便性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