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稀还便血怎么回事
拉稀还便血可能由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感染)、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疾病(缺血性结肠炎、肠道血管畸形)及其他因素(食物或药物、过敏反应)等引起。需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钡剂灌肠、腹部CT或MRI)等明确病因。应对建议包括一般处理(休息、饮食调整)、及时就医及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疾病抗感染或对症支持、炎症性肠病药物或手术、肠道肿瘤手术等、肠道血管性疾病相应治疗、其他原因调整药物或避免过敏原),需重视该症状,综合个体情况精准处理。
一、可能的原因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属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患者多有不洁饮食史,除了拉稀还便血,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研究表明,志贺菌感染后会侵袭肠道黏膜,导致黏膜炎症、溃疡,从而引起便血,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
2.病毒感染: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可出现腹泻、便血,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轮状病毒感染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而导致腹泻和便血。
(二)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还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引起便血。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克罗恩病:也可出现腹泻、便血,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呈节段性分布。除肠道症状外,还可能有腹痛、腹部包块、发热等表现。该病的炎症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影响不同,青少年患者可能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发育。
(三)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交替、便血等症状。肿瘤生长过程中会破坏肠道组织,导致出血,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2.直肠癌:常见症状有便血、便频、便细、里急后重等。肿瘤位于直肠下段,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直肠癌患者年龄分布较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
(四)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道黏膜缺血、坏死,出现腹泻、便血,常伴有腹痛。腹痛多为突发的左下腹或下腹绞痛,随后出现腹泻、便血。
2.肠道血管畸形:可引起反复的肠道出血,表现为拉稀伴便血。出血原因是畸形的血管破裂出血,出血程度可轻可重,对于儿童患者若反复出血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
(五)其他原因
1.食物或药物因素:食用某些食物,如红心火龙果,可能会导致粪便变红,易被误认为便血,但一般无拉稀等症状。某些药物,如抗凝剂,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肠道出血,引起拉稀伴便血。例如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若出现肠道出血,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过敏反应:如对某些食物过敏,可引起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腹泻、便血。常见的过敏原如海鲜、牛奶等,过敏反应可累及肠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出血。儿童食物过敏相对常见,需要特别关注饮食中的过敏原。
二、需要进行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及感染情况。若有便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2.粪便常规+潜血试验:可明确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如细菌性痢疾时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3.病原学检查:怀疑肠道感染时,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例如细菌性痢疾需要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来确定志贺菌。
(二)影像学检查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溃疡、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对于拉稀伴便血的患者,结肠镜检查能清晰地看到肠道内的病变,尤其是对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极大。
2.钡剂灌肠检查:对于不宜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选择钡剂灌肠,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狭窄、龛影等病变。但对于肠道出血活动期患者可能不太适合。
3.腹部CT或MRI:可了解肠道周围组织情况,对于肠道肿瘤的分期、肠道血管性疾病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例如对于结肠癌患者,腹部CT可以判断肿瘤是否有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等情况。
(三)其他检查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的肠道出血。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处理
1.休息: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肠道的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2.饮食调整:急性发作期应进食易消化、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对于肠道感染引起拉稀伴便血的患者,可给予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对于食物过敏引起的情况,要避免接触过敏原食物。
(二)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拉稀还便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应重视,因为他们的病情可能进展较快。例如老年人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可能较重,需尽快明确诊断并治疗。
(三)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疾病: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2.炎症性肠病:需根据病情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肠道肿瘤:多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决定是否辅助化疗等。
4.肠道血管性疾病: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
5.其他原因:如药物因素引起的,需调整药物;食物过敏引起的,需避免接触过敏原。
总之,拉稀还便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应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处理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处理上可能有所不同,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进行精准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