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肠道肿瘤、肠道炎症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便血特点及伴随症状,评估需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预防要合理用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影响、缓慢进行治疗及加强护理和心理关怀。即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有多样成因,临床表现与评估有相应要点,治疗遵循一定原则,预防有相关举措且特殊人群需特别留意多方面情况来应对该病症。
一、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的常见原因
(一)消化性溃疡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发生率较高,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因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另外,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概率相对较高,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黏膜修复与血流,从而引发溃疡导致出血便血。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老年人群中因消化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便血的比例占一定比重,且随着年龄增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长期用药情况复杂,溃疡复发及出血风险增加。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老年人若有肝硬化病史,尤其是乙肝、丙肝等引起的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时,曲张的静脉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便血,出血量大时可呈呕血与黑便等情况。研究表明,在有肝硬化基础的老年人群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出血风险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ChildPugh分级越差,出血风险越高。
(三)肠道肿瘤
老年人肠道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例如结肠癌,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容易破溃出血,表现为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同时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大量临床病例统计显示,老年消化道出血便血中肠道肿瘤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四)肠道炎症性疾病
如缺血性肠炎,老年人肠道血管弹性下降、血流调节能力减弱,在低血压、休克等情况下容易发生肠道缺血,引发缺血性肠炎,出现便血症状,多为黏液血便等。另外,溃疡性结肠炎在老年人群中也可发病,肠道黏膜长期炎症、溃疡形成,导致出血便血,常伴有腹泻、腹痛等表现。
二、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的临床表现及评估
(一)临床表现
1.便血特点:可表现为黑便,多为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肠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被氧化成含铁血黄素,使粪便呈黑色,质地黏稠似柏油样;也可表现为鲜红色血便,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如肠道肿瘤、肛裂(老年人群也可能发生,但相对年轻人有其自身特点)等引起的出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近时血液排出较鲜红。
2.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痛,上消化道出血时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等;下消化道出血时多为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因病因不同而异。还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因为长期慢性出血或急性大量出血会导致机体失血,引起贫血相关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冷汗等。
(二)评估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老年人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往往提示有大量出血,需要紧急处理。例如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心率较基础心率增快20次/分以上,常提示出血量较大。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排查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如老年人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粪便隐血试验可辅助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
3.内镜检查:胃镜和结肠镜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情况,发现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病变;结肠镜可以观察结肠及直肠黏膜,明确肠道肿瘤、炎症等病变。在出血急性期进行内镜检查还可以同时进行止血等治疗。
三、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体位与监护:让老年人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情况。
2.禁食与补液:根据出血情况决定禁食时间,少量出血可适当进流食,大量出血需禁食。积极补充血容量,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胶体溶液等,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治疗:如果是Hp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导致的出血,需要进行Hp根除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方案。对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溃疡出血,可根据情况停用或更换药物,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可采用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必要时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严重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3.肠道肿瘤治疗: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但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
4.肠道炎症性疾病治疗:缺血性肠炎需改善肠道血供,如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等;溃疡性结肠炎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四、老年人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预防
1.合理用药:老年人应避免不必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对于有抗凝指征的老年人,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定期监测门静脉压力等相关指标,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肠道肿瘤高危人群,如年龄大于50岁、有家族史等,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3.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坚硬食物,戒烟限酒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负担和出血风险。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消化道出血便血时更要谨慎。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选择和调整剂量。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耐受能力差,大量出血时休克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在补液、输血等治疗时要缓慢进行,密切观察反应。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注重心理关怀,缓解老年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