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病因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颅内动脉瘤等,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头颅CT是常用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控制血压、止血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控制血压、治疗脑血管疾病、避免诱因、定期体检等。
1.病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瘤或纤维样坏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常见于老年人,与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脆性增加有关。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其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好发于年轻人。
其他:如脑动脉炎、抗凝或溶栓治疗后等。
2.症状:
头痛:是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症状,常突然发作,呈剧烈胀痛或炸裂样疼痛。
呕吐:常与头痛伴发,呈喷射状。
意识障碍: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肢体偏瘫:出血灶对侧肢体出现偏瘫。
失语:部分患者可出现失语。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
3.检查:
头颅CT:是诊断颅内出血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明确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头颅MRI:对检测急性颅内出血不如CT敏感,但对检测陈旧性出血和微出血灶更有优势。
脑血管造影:可用于诊断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性病变。
腰椎穿刺:一般不用于诊断颅内出血,除非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
止血治疗: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以促进恢复。
5.预防: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治疗脑血管疾病:积极治疗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避免诱因: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定期体检: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