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炎的症状
骨炎症状分为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疼痛(程度不一,急性发作剧痛、慢性相对轻且间歇发作,疼痛部位与病变骨骼一致,不同年龄和生理期人群表现有差异)、肿胀(炎症致局部充血水肿,程度不同,皮温可能升高,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影响肿胀情况)、压痛(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位置,儿童可能抗拒、老年人判断或受骨质增生影响);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急性骨炎常见,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相关,不同年龄段和孕期女性表现及处理有别)、乏力(炎症消耗能量和发热致代谢紊乱引起,年龄、生活规律情况影响症状程度和恢复时间)、食欲不振(影响营养摄入,儿童和有胃肠道疾病患者需关注)。
一、局部症状
1.疼痛:骨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刺痛或剧痛。急性骨炎发作时,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慢性骨炎的疼痛相对较轻,多为间歇性,但会反复发作。疼痛部位通常与病变骨骼的位置一致,如发生在膝关节附近骨骼的骨炎,疼痛就主要集中在膝关节周围。年龄方面,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较高,可能会忽视早期的轻微疼痛,导致病情延误;而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家长需仔细观察其行为,如是否不愿活动患病肢体等。女性在生理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疼痛感觉更加明显。
2.肿胀:患病骨骼周围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肿胀程度也有所不同,轻微的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组织的饱满,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的隆起。肿胀部位皮温可能会升高,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比周围正常皮肤温度略高。对于生活方式而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能会加重肿胀,患者应适当休息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水钠潴留,发生骨炎时肿胀可能会更严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3.压痛:在病变骨骼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按压病变处,患者会感到疼痛。这一体征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变的位置。儿童可能会因为害怕检查而抗拒,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老年人由于骨质增生等原因,骨骼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压痛的判断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在急性骨炎时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8℃40℃,这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热时可能不会出现高热,仅表现为低热,但也不能忽视,可能提示病情在进展。女性在孕期发生骨炎并发热时,用药需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炎症消耗身体能量,以及发热等因素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较差,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的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弱,乏力恢复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3.食欲不振:受炎症和全身不适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进食量减少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不利于身体恢复。尤其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对于本身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食欲不振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病情,需及时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