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办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等,好发于夏秋季,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症状有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还伴有咽喉痛等。治疗上,一般需隔离2周,注意休息和饮食;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可用清热解毒类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关注。预防要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加强锻炼、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及定期消毒物品。
一、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等。该病传染性较强,传播快,好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二、症状表现
1.发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39℃之间),少数患者体温超过39℃,可出现惊厥。
2.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
3.其他症状:患者常伴有咽喉疼痛、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流涎等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烦躁、哭闹、拒食。
三、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最好居家隔离2周;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如发热时,体温在38.5℃以下,可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敷额头、擦拭身体等);当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患儿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烧药。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体温38℃时即可使用退烧药。但要注意,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热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口腔疼痛明显时,可酌情使喷喉药物以缓解疼痛。
3.中医治疗: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类药物可能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有无惊跳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2.孕妇:孕妇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由于孕期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以促进病情恢复。
3.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这类人群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用手触摸口鼻。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饮用水要煮沸后饮用。
3.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5.定期消毒: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等物品要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