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等引起,通过飞沫、密切接触传播,有发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表现,可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口腔护理,对症治疗有退热、缓解咽痛等,预防需隔离、讲卫生、环境消毒,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疱疹性咽颊炎的定义
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属于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此外,肠道病毒71型等也可导致该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部分患儿发热可持续24天。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发热更为明显且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年长儿发热相对较有规律,但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咽峡部疱疹、溃疡:口腔咽颊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及舌部等,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患儿会因咽部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这与患儿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吞咽有关。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发热、咽峡部疱疹及溃疡等典型表现可初步怀疑该病。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这有助于与细菌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因为细菌感染时通常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病毒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或粪便中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病毒类型,但一般在临床诊断中,根据典型表现结合血常规等初步检查即可做出诊断,病毒学检查多用于科研或进一步明确病因。
五、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期间患儿需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患儿休息需求不同,婴幼儿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促进机体修复。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咽部疼痛。年龄较小的患儿喂养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呛咳,可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婴儿可少量多次喂奶等。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以预防继发感染,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
2.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表现时,可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措施。
缓解咽痛:可让患儿含服冰硼散等缓解咽部疼痛,但需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相关禁忌等。
六、预防
1.隔离:在疱疹性咽颊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患儿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感染患儿的接触,因为病毒传播性较强,隔离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卫生习惯: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家长也要帮助幼儿做好手部清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环境消毒: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可采用阳光暴晒、消毒液擦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病毒存活和传播的机会。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口腔护理和饮食喂养,防止出现呛咳、脱水等情况。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疱疹性咽颊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恢复较慢,应更加注意隔离和自身卫生防护,一旦发病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