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惊厥
宝宝发热惊厥又称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儿童,以1218个月宝宝常见,是小儿在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38℃时发生的惊厥,排除其他致惊厥疾病。病因与大脑发育不完善、遗传、发热等有关,典型症状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不典型表现为局部发作。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检查。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情况,同时进行降温处理,有复发高危因素的需预防复发。6个月以下宝宝用药需谨慎,有基础疾病的要兼顾基础病治疗。预防上可增强宝宝体质、及时退热和预防感染。
一、定义与概述
宝宝发热惊厥,也称为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8℃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其中以1218个月的宝宝最为常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宝宝发热惊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认为与宝宝大脑发育不完善、遗传因素、发热等有关。发热是诱发惊厥的重要因素,体温急剧上升阶段更容易发生。遗传因素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发热惊厥病史,宝宝发生的风险会相对增加。此外,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体温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差,在高热刺激下,神经细胞容易出现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
三、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通常在发热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发作,发作形式多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或抽动,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宝宝可很快恢复意识。
2.不典型症状:部分宝宝可能表现为局部发作,如一侧肢体抽动、面部肌肉抽动等,发作时间可能较长,超过15分钟,或在一次发热过程中多次发作。
四、诊断方法
医生主要根据宝宝的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检查来诊断发热惊厥。详细询问宝宝的发热情况、惊厥发作的表现、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病史。同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明确感染情况;必要时还会进行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五、治疗措施
1.发作时处理: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将宝宝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但不要强行撬开宝宝的牙关;及时清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同时,记录惊厥发作的时间和表现,以便医生了解病情。
2.降温处理:体温超过38.5℃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降温可使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或使用退热贴。药物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
3.预防复发: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宝宝,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8个月、有家族史等,可在发热初期及时使用退热药物,并配合物理降温,以预防惊厥复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较小的宝宝:6个月以下的宝宝发生发热惊厥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使用退热药物时需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等基础疾病,发热惊厥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在治疗发热惊厥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防建议
1.增强体质:加强宝宝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宝宝的体质和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及时退热:在宝宝发热初期,要及时测量体温,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避免体温过高诱发惊厥。
3.预防感染: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宝宝到人员密集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