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在什么部位
跟腱炎主要发生在跟腱部位,包括跟腱附着点处、跟腱体部及跟腱止点上方26厘米的“危险区”。不同人群跟腱炎部位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青少年骨骼发育未成熟,高强度体育活动易致跟腱附着点受伤,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循序渐进;成年人中运动爱好者和体力劳动者,跟腱体部和“危险区”发病几率高,要合理休息;老年人跟腱退变,日常活动易损伤跟腱附着点和体部,应选适合运动并及时就医;女性穿高跟鞋使“危险区”易发病,应减少穿高跟鞋时间并拉伸放松;肥胖人群因体重压力,各部位发病风险均高,要控制体重并选合适运动方式。
一、跟腱炎的部位
跟腱炎主要发生在跟腱部位。跟腱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后方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腱融合而成,向下止于跟骨结节后方。具体而言,跟腱炎常出现的部位包括:
1.跟腱附着点处:即跟腱与跟骨连接的区域,此处承受较大的应力,日常行走、跑跳等活动产生的力量都集中于此,因此是跟腱炎的好发部位之一。长期的运动或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容易导致跟腱在跟骨附着处反复摩擦、劳损,进而引发炎症。
2.跟腱体部:跟腱中间的部分也可能发生炎症。虽然相比附着点,跟腱体部血供相对较好,但过度的运动负荷,如长时间的跑步、跳跃训练,可使跟腱体部承受过大压力,导致局部微小损伤积累,引起炎症反应。
3.跟腱止点上方26厘米处:这个区域又被称为“危险区”,因为此处跟腱的血供相对较差。在受到过度牵拉、反复应力刺激时,更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从而诱发跟腱炎。
二、不同人群跟腱炎部位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1.青少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肉等组织都在不断变化。他们如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中的频繁起跳、急停动作,更容易使跟腱附着点处受伤,引发跟腱炎。这是因为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跟腱与骨骼的连接相对薄弱。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体育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增加,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若出现跟腱部位疼痛,应及时减少活动量,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2.成年人:成年人中,运动爱好者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长期重复特定的动作,如长跑运动员、搬运工人等,跟腱体部和跟腱止点上方“危险区”发生跟腱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在运动或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跟腱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发现跟腱部位有疼痛、肿胀等症状,要及时休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冰敷、按摩等。
3.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跟腱组织逐渐退变,弹性和强度下降。他们在日常活动中,即使是相对轻微的动作,如上下楼梯、快走等,也可能对跟腱造成损伤,且损伤部位多集中在跟腱附着点和跟腱体部。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应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同时,日常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骨骼和肌腱的健康。若出现跟腱炎症状,由于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
4.女性:女性在穿着高跟鞋时,身体重心前倾,跟腱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这会增加跟腱的压力,使跟腱炎更容易发生在跟腱止点上方“危险区”。女性应尽量减少穿着高跟鞋的时间,如需穿着,选择鞋跟高度适中的款式,并注意在穿着高跟鞋后进行适当的跟腱拉伸放松运动。对于本身就有跟腱炎病史的女性,更要避免长时间穿着高跟鞋,防止旧伤复发。
5.肥胖人群: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较大,跟腱承受的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无论是跟腱附着点、跟腱体部还是跟腱止点上方“危险区”,发生跟腱炎的风险都显著增加。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以降低跟腱的压力。在运动减肥过程中,选择对跟腱冲击较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少跟腱的损伤风险。若已经出现跟腱炎症状,应在治疗炎症的同时,持续进行体重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