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慢性中耳炎有耳部和全身症状,耳部症状包括耳流脓(单纯型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量时多时少无臭味,胆脂瘤型量少、有恶臭味且持续,骨疡型可为间断或持续、脓液带血丝,儿童表述不清需家长留意,游泳、过敏人群症状更复杂)、听力下降(单纯型为轻度传导性聋,胆脂瘤型和骨疡型易致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聋,老人、噪音环境及有手术史人群更明显)、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压力大、儿童、有心血管疾病史人群有不同表现);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发作或严重时出现,生活不规律、有偏头痛史人群更明显)、发热(一般低热,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现不同)。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
一、耳部症状
1.耳流脓:这是慢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之一。脓液的性质、量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若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量时多时少,且不伴有臭味,可能是单纯型慢性中耳炎。而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的脓液通常量较少,但有特殊的恶臭味,且呈持续性。骨疡型慢性中耳炎的耳流脓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脓液中可带有血丝。年龄方面,儿童的耳流脓可能因表述不清而不易被及时发现,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耳部周围是否有分泌物痕迹。生活方式上,经常游泳、耳部易进水的人群,耳流脓症状可能更易反复。有过敏史的患者,耳部炎症可能因过敏反应而加重,导致耳流脓情况更复杂。
2.听力下降:程度不一,可为传导性聋、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单纯型慢性中耳炎一般为轻度传导性聋,若病情长期不愈,听力损失可能逐渐加重。胆脂瘤型和骨疡型慢性中耳炎,由于病变可累及内耳,更易导致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生理性听力下降,患慢性中耳炎后听力下降会更明显。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群,听力下降会叠加,影响生活质量。有耳部手术史的患者,再次发生慢性中耳炎时,听力恢复可能更困难。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嗡嗡”声或“轰轰”声。部分患者耳鸣症状会随头部运动或吞咽动作而变化。耳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的人群,耳鸣症状可能更易被放大。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耳鸣感受,家长需留意孩子是否有抓耳、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表现。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耳鸣可能与病情相互影响。
二、全身症状
1.头晕、头痛:在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或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可为眩晕感,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或自身晃动,严重影响平衡感,增加摔倒受伤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头痛部位多在耳周、颞部或枕部,疼痛程度不一。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的人群,头晕、头痛症状可能更明显。有偏头痛病史的患者,慢性中耳炎引发的头痛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
2.发热:一般为低热,但在急性感染期体温可能升高。儿童发热可能较成人更明显,且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本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病情也更难控制。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儿童: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是否经常抓耳、哭闹不安、对声音反应迟钝等。避免孩子在不干净的水中游泳,减少耳部进水的机会。给孩子洗澡、洗头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耳部。若孩子出现发热,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听力和平衡功能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慢性中耳炎会进一步加重这些症状。要注意防止摔倒,活动时最好有家人陪伴。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损害较大的药物。
孕妇:孕妇患慢性中耳炎时,治疗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耳部局部清洁等。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免疫力低下人群:这类人群病情容易反复且加重,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