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感染性疾病,由细菌感染引发,主要侵犯筋膜致皮下组织、筋膜进行性坏死,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其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及易感因素(如老人、儿童、不良生活习惯、有基础病史人群);症状分早期(局部红、肿、热、痛伴全身症状)和进展期(皮肤变色、出现水疱等,全身症状加重);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等)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早期广泛切开引流)、抗生素(依药敏选药并联合使用)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和产后女性、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特殊注意;预防措施有保持皮肤清洁、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定义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软组织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筋膜,可导致皮下组织、筋膜进行性坏死,而肌肉通常不受累。其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二、病因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这些细菌可以单独或混合感染,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2.易感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更易感染。性别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期或产后身体生理变化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酗酒、吸烟、滥用药物、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几率。有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自身免疫功能受损,也容易发生坏死性筋膜炎。
三、症状
1.早期症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能与体征不相符,即皮肤外观改变不明显但疼痛严重。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2.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肤颜色逐渐变为紫色或黑色,出现水疱、血疱,皮下可触及捻发音,提示有气体产生。疼痛加剧,范围扩大,全身症状加重,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表现。
四、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局部皮肤改变、疼痛程度、全身症状等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升高。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观察皮下组织、筋膜的病变范围,发现气体等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广泛切开引流是治疗坏死性筋膜炎的关键。手术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直至见到健康的组织边缘,以减少细菌数量和毒素吸收。
2.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3.支持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血压稳定等,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较差。在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孕妇和产后女性:孕妇和产后女性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如需使用抗生素,应选择对胎儿或婴儿相对安全的药物。手术治疗需在多学科团队(妇产科、外科等)的协作下进行,确保母婴安全。
4.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坏死性筋膜炎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伤口愈合。慢性肾病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抗生素的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对肾脏造成损害。
七、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避免皮肤破损。如有皮肤损伤,应及时清洁和消毒,防止细菌感染。
2.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