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怎么引起
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病原菌感染,常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菌及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混合感染,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感染风险更高;二是皮肤屏障受损,开放性骨折、烧伤、手术切口等创伤因素以及不同年龄段皮肤特点都会导致病原菌侵入;三是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全身性疾病,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四是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以及老年人、肥胖人群的血管特点影响局部血液供应,使组织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一、病原菌感染
1.细菌感染
坏死性筋膜炎常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这些物质能破坏组织细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链激酶、透明质酸酶等,可溶解组织中的纤维蛋白,使细菌在组织中迅速扩散。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较为常见。大肠埃希菌可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铜绿假单胞菌能分泌多种蛋白酶,破坏组织的正常结构。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在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与需氧菌协同作用,加重组织的坏死和感染。
2.特殊人群感染风险
老年人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血液中含糖量较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且其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感觉减退,受伤后不易察觉,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极低,一旦感染,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二、皮肤屏障受损
1.创伤因素
皮肤的各种创伤是导致病原菌侵入的重要途径。开放性骨折时,骨折断端可直接暴露外界,细菌容易附着并进入深部组织;烧伤患者皮肤大面积受损,失去了正常的屏障功能,病原菌可迅速在创面繁殖。手术切口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也容易发生感染。此外,昆虫叮咬、动物咬伤等也可能破坏皮肤的完整性,使病原菌得以侵入。
2.不同年龄段皮肤特点及影响
儿童皮肤娇嫩,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擦伤、划伤等,由于其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受伤后可能未及时处理,增加了感染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成年人在工作或运动中也可能遭遇各种创伤,如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切割伤,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可能出现擦伤等。老年人皮肤弹性减退,修复能力下降,创伤后愈合时间较长,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三、免疫功能低下
1.全身性疾病影响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同时,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也会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受到人为抑制,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坏死性筋膜炎。
2.生活方式与免疫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吸烟会损害呼吸道和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酗酒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增加了感染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
四、血管病变
1.血管疾病影响
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当组织缺血缺氧时,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升高外,还常伴有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使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一旦发生感染,病原菌容易在缺血的组织中迅速扩散。
2.特殊人群血管特点
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血管受到压迫,血液循环不畅,也增加了感染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