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的处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由感染性疾病引起,体温骤升是主要诱因。发作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采取物理降温、使用抗惊厥药物等措施,并及时就医。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仍有复发的可能,家长应注意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1.什么是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好发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2.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是什么?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当体温突然升高时,大脑神经元过度兴奋,导致异常放电,从而引起惊厥。
常见的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胃肠炎、菌痢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疫苗接种、颅脑外伤、癫痫等非感染性疾病。
3.小儿高热惊厥的症状有哪些?
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发作后可伴有短暂的嗜睡或烦躁,部分患儿在发作后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
4.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发热在38℃以上,先出现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丧失,发作时间短,抽搐停止后,意识恢复快。
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原因。
既往有高热惊厥史。
5.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以降低体温。
药物降温:如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以降低体温。
抗惊厥治疗: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药物,以控制惊厥发作。
病因治疗:如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控制体温等,以预防惊厥复发。
6.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性疾病、癫痫等,以控制体温。
合理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使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热或过冷。
避免感染: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以预防感染。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如有发热及时处理。
7.小儿高热惊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惊厥发作时,不要强行按压或束缚患儿,以免造成骨折或损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以防窒息。
不要给患儿喂食:以免引起呛咳或误吸。
记录惊厥发作的时间、症状、持续时间等,以便就医时向医生提供详细信息。
惊厥发作停止后,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8.小儿高热惊厥的预后如何?
大多数小儿高热惊厥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
但如果惊厥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时体温较高等,可能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影响智力发育。
因此,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家长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惊厥复发。
9.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于6个月的婴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惊厥的发生率较高,且容易出现反复惊厥。因此,对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一旦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有癫痫家族史的患儿:其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较高,且可能会发展为癫痫。因此,对于有癫痫家族史的患儿,家长应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其再次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于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家长应在其发热时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并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
10.结语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家长应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在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能够及时处理。同时,家长应注意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如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退烧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如果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家长应保持冷静,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以避免惊厥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