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症状与治疗
外耳道炎症状包括耳部疼痛(初期刺痛,加重后胀痛,儿童可能表现为抓耳、哭闹)、耳道分泌物增多(急性初期浆液性后可变为脓性,慢性较黏稠且可能有异味,会影响听力)、耳部瘙痒、听力下降(伴耳鸣)。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掏耳,防止进水,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局部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抗真菌滴耳液,症状严重时全身用抗生素)、手术治疗(外耳道形成脓肿时切开引流)。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外耳道发育不完全,用药要耐心操作并观察反应,严格按医嘱用药;老年人恢复慢,有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家属要监督用药,关注生活状态;孕妇用药谨慎,优先一般治疗,必要时用相对安全药物并监测。
一、外耳道炎症状
1.耳部疼痛:这是外耳道炎较为常见的症状,炎症刺激外耳道神经,引发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初期可能为轻微刺痛,随着炎症加重,可能发展为持续性胀痛,部分患者疼痛剧烈,甚至会影响睡眠与日常活动。儿童因无法准确表达,可能表现为频繁抓耳、哭闹不安。
2.耳道分泌物增多:外耳道皮肤在炎症刺激下,分泌物会增多。急性外耳道炎初期,分泌物多为稀薄的浆液性,之后可能变为脓性。慢性外耳道炎分泌物一般较黏稠,有时还会带有异味。这些分泌物可能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
3.耳部瘙痒:炎症刺激外耳道皮肤,引起瘙痒感。患者常忍不住搔抓,然而搔抓可能进一步损伤外耳道皮肤,加重炎症,形成恶性循环。
4.听力下降:当外耳道因炎症肿胀、分泌物堵塞时,声音传导受到阻碍,导致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程度与外耳道堵塞程度相关,一般来说,堵塞越严重,听力下降越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耳鸣症状,即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耳内出现嗡嗡声等异常声音。
二、外耳道炎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至关重要。避免频繁掏耳,因为掏耳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破坏其屏障功能,加重炎症。洗澡、游泳时,可使用耳塞防止水进入外耳道,若不慎进水,应及时将水排出,如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跃,使水流出。此外,调整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有助于炎症恢复。
2.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常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可直接作用于外耳道炎症部位,抑制细菌生长。若外耳道肿胀明显,可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滴耳液,如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肿胀。对于真菌感染导致的外耳道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滴耳液。
全身用药:当外耳道炎症状严重,如出现发热、耳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时,需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常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具体用药需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选择。
3.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外耳道炎通过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但在少数情况下,如外耳道形成脓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皮肤娇嫩,更易发生外耳道炎。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自行掏耳,可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外耳道。在使用滴耳液时,由于儿童配合度低,家长需耐心操作,确保药物准确滴入外耳道。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哭闹加剧、耳部不适加重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医嘱,避免自行增减。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外耳道炎恢复相对较慢。若老年人同时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会增加外耳道炎治疗难度。在治疗过程中,老年人可能因记忆力减退忘记用药,家属应做好监督提醒工作。此外,老年人听力可能已有不同程度下降,外耳道炎导致的听力下降可能会对其生活产生更大影响,需关注老人生活状态,必要时提供辅助听力设备。
3.孕妇: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若孕妇患有外耳道炎,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尽量采用一般治疗方法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如需使用药物,会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孕妇自身也要注意避免随意用药,以免对胎儿造成潜在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