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惊厥
发热惊厥是小儿常见急症,由感染、体温过高、遗传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意识丧失等,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控制惊厥、降低体温、治疗原发病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体温、加强护理、避免诱因、定期体检等。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时给予降温处理,并在必要时就医。
一、概述
发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1,2]
二、病因
引起小儿发热惊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是引起小儿发热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
2.体温过高: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容易出现体温过高,从而引起惊厥。
3.遗传因素:部分小儿发热惊厥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4.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等。
5.其他:如中毒、颅脑损伤、癫痫等。
三、症状
1.全身性抽搐: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2.发作时间:发作时间通常为数秒至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
3.发作频率:部分小儿可能会在一次发热中出现多次惊厥。
4.其他症状:部分小儿还可能伴有发热、咳嗽、呕吐、头痛等症状。
四、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惊厥的发作时间、频率、症状等,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的患者。
2.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神经系统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惊厥的原因。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钙、血电解质等检查,以排除感染、低血糖、低血钙等原因引起的惊厥。
4.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对诊断癫痫具有重要意义。
5.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颅脑损伤、颅内占位等原因引起的惊厥。
五、治疗
1.控制惊厥:立即给予止惊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
2.降低体温: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降低体温,如口服退烧药、温水擦浴等。
3.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如抗感染、抗病毒等。
4.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小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六、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性疾病、颅脑损伤等,以预防发热惊厥的发生。
2.控制体温:在发热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避免体温过高。
3.加强护理:在发热惊厥发作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
4.避免诱因:如避免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以减少发热惊厥的发作。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七、注意事项
1.对于有过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时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给予降温处理,避免体温过高。
2.在患儿惊厥发作时,应立即将其平卧,解开衣领,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避免误吸。
3.惊厥发作时,不要强行按压患儿,以免造成骨折等损伤。
4.如患儿惊厥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5.在患儿发热惊厥缓解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八、特殊人群
1.小于6个月的婴儿:由于其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发热时容易出现惊厥,且惊厥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在发热时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给予降温处理。
2.有癫痫家族史的患儿:其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此,对于有癫痫家族史的患儿,在发热时应更加密切地观察体温变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
3.复杂性热性惊厥的患儿:其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率较高、发作后状态较差等。因此,对于复杂性热性惊厥的患儿,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九、结语
发热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之一,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降温处理,并在必要时就医。同时,家长也应注意加强对患儿的护理,避免感染等诱因的发生,以预防发热惊厥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