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怎么引起的
鼻窦炎的致病因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如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真菌(曲霉菌、毛霉菌等)感染;鼻腔鼻窦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泡状中鼻甲影响鼻窦引流;鼻腔局部因素,像变应性鼻炎阻塞鼻窦开口、鼻腔异物引发感染;全身因素,如免疫力低下(长期营养不良等导致)、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同时,儿童、老年人、孕妇这些特殊人群因自身特点,患鼻窦炎风险不同,需特殊关注,儿童鼻窦发育未全易因多种因素致鼻窦炎,老人免疫力低且常伴慢性病恢复慢,孕妇孕期激素变化易发病且用药需谨慎。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是鼻窦炎常见的致病菌。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细菌易侵入鼻窦引发炎症。研究显示,约50%的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由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当鼻腔黏膜因感冒等原因受损,细菌便更容易附着、繁殖,进而感染鼻窦。
2.病毒感染:常见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常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阻碍鼻窦的通气引流,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多数上呼吸道感染初期由病毒引起,约70%-80%的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所致,后续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引发鼻窦炎。
3.真菌感染: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生真菌感染。曲霉菌、毛霉菌等是常见的真菌类型。鼻窦内相对潮湿温暖的环境适合真菌生长,一旦感染,炎症往往较为顽固。
二、鼻腔鼻窦解剖异常
1.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鼻中隔一侧或两侧局部突起,可引起鼻腔通气障碍,并影响鼻窦的引流。偏曲部位压迫中鼻甲或下鼻甲,导致鼻道狭窄,使鼻窦分泌物排出受阻,从而引发鼻窦炎。约20%-30%的鼻窦炎患者存在鼻中隔偏曲。
2.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特征。息肉占据鼻腔空间,阻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且息肉表面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鼻窦炎。
3.泡状中鼻甲:中鼻甲气化过度形成泡状中鼻甲,可影响中鼻道的正常结构和通气引流,使鼻窦分泌物排出不畅,增加鼻窦炎发生的风险。
三、鼻腔局部因素
1.变应性鼻炎:过敏反应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通气引流。同时,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可蔓延至鼻窦,引发鼻窦炎。研究表明,约30%-40%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会并发鼻窦炎。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接触后诱发免疫反应,引起鼻黏膜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2.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鼻腔内塞入异物后,未及时取出,异物长期存留刺激鼻黏膜,导致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容易引发细菌感染,进而发展为鼻窦炎。
四、全身因素
1.免疫力低下:长期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患有慢性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身体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鼻窦感染,引发鼻窦炎。
2.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黏膜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导致鼻窦分泌物排出不畅,增加鼻窦炎发病风险。此外,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鼻黏膜状态,使鼻窦更容易发生炎症。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鼻窦发育尚未完全,鼻腔相对狭窄,更容易因感染、异物等导致鼻窦炎。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流涕、鼻塞、头痛等症状,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孩子将小物件塞入鼻腔,教育孩子正确擤鼻,防止分泌物逆流入鼻窦。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后易扩散,若出现鼻窦炎症状,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且免疫力相对较低,患鼻窦炎后恢复较慢。在治疗鼻窦炎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可能与治疗鼻窦炎的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预防鼻窦炎发生。
3.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大,鼻黏膜易充血、水肿,增加鼻窦炎发病风险。孕期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若出现鼻窦炎症状,优先采用鼻腔冲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需用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