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同时需关注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保守治疗有卧床休息(48周,要防并发症)、药物治疗(止痛与抗骨质疏松药)和支具固定(36个月);手术治疗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创伤小恢复快但有并发症)、开放手术(减压固定融合术,创伤大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高);康复治疗有运动疗法(骨折愈合后进行)和物理治疗(骨折早期避免过度刺激骨折部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关注营养、加强护理、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女性绝经后可考虑补充雌激素等,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谨慎用药。
一、保守治疗
1.卧床休息:对于症状较轻、骨折稳定的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卧床休息是基础的治疗方法。一般需要卧床48周,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卧床时应保持正确的体位,可使用硬板床,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生理曲度。长时间卧床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和呼吸训练。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卧床期间更需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
2.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和炎症。但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刺激、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
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等。钙剂和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强骨密度;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降钙素可缓解骨痛,促进骨折愈合。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双膦酸盐类药物。
3.支具固定:在患者疼痛缓解后,可佩戴胸腰椎支具进行外固定。支具能提供外部支撑,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允许患者适当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支具需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骨折部位定制,佩戴时间一般为36个月。
二、手术治疗
1.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原理:PVP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PKP则是先在椎体内置入球囊,扩张后形成空腔,再注入骨水泥,可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
适应证:适用于疼痛明显、椎体压缩程度较轻、不伴有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对于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和开放手术的患者,这两种手术是较好的选择。
优势: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风险:可能出现骨水泥渗漏、感染、邻近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
2.开放手术:
减压固定融合术:对于伴有神经损伤、椎体严重压缩或骨折不稳定的患者,需要进行开放手术。手术通过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进行椎体复位和内固定,并在椎间隙植入骨融合材料,促进椎体间融合。
适用人群:手术创伤较大、风险较高,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年龄较大、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过程,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骨折愈合后,患者应逐渐开始进行康复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力量训练(如腰背肌锻炼)和平衡训练。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老年人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
2.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但在骨折早期,应避免对骨折部位进行过度的按摩和刺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身体机能和恢复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摄入。同时,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权衡手术风险和获益。
2.女性: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骨质疏松的同时,可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或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3.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在治疗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确保血糖、血压、心率等指标稳定。某些药物可能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