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指小儿在感染早期体温≥38℃时发生惊厥且排除相关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及高热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关。临床表现分单纯性和复杂性高热惊厥,前者多在6个月至3岁小儿、上感初期体温骤升时发作,为全身性、短暂、单次;后者首次发作年龄不限,发作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血常规、脑电图、脑脊液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发作时急救(平卧、头偏、解衣领等)、药物止惊及退热。预防方面要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密切观察体温。特殊人群中,家长要冷静急救并记录情况、定期复诊;有家族史孩子需加强护理;低龄儿童发热优先物理降温,用药遵医嘱。
一、小儿高热惊厥的定义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8℃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二、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
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当外界刺激使神经细胞处于过度兴奋状态时,神经冲动易于泛化而引起惊厥。同时,高热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也易诱发惊厥。
三、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1.单纯性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小儿,男孩稍多于女孩。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发作,惊厥多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0分钟,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通常只发作一次,很少连续发作。
2.复杂性高热惊厥:首次发作年龄可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惊厥发作形式可呈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可反复多次发作,发作后可有暂时性麻痹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部分患儿可转变为癫痫。
四、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儿既往惊厥发作史、家族惊厥史、发热情况、感染病史等。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患儿,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单纯性和复杂性高热惊厥的表现特点进行判断。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惊厥相鉴别,如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等),此类疾病除惊厥外,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中毒性脑病,多有严重感染病史,且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3.辅助检查:一般需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感染及感染类型;对于复杂型高热惊厥或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者,可能需进行脑电图检查,部分患儿脑电图可出现异常,但热性惊厥后脑电图异常多为暂时性的;必要时还可能需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排除颅内感染。
五、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
1.急救处理:发作时应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不要强行按压患儿肢体,以免造成骨折等损伤。一般惊厥多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
2.药物治疗:若惊厥持续不缓解,可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遵医嘱选用合适的止惊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等。
3.退热治疗:积极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和药物降温(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以降低体温,减少惊厥再次发作的风险。
六、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
1.增强体质:鼓励孩子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预防感染: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密切观察体温:对于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当体温超过37.5℃时,就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防止体温骤升诱发惊厥。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时,家长往往会非常紧张。首先要保持冷静,按照上述急救方法进行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日常要注意记录孩子惊厥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发作形式、持续时间等,以便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要遵医嘱定期带孩子复诊,尤其是对于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需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2.对于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孩子:此类孩子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家长更要加强日常护理,在孩子发热时更应密切监测体温,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尽量将体温控制在较低水平,降低惊厥发作风险。
3.对于低龄儿童:由于其大脑发育不完善,发生高热惊厥的可能性更大。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细心,当孩子出现发热症状时,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需使用退热药物,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注意药物的年龄禁忌,避免随意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