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怎么回事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急症,表现为突然全身性或局灶性抽搐,伴有意识丧失,通常由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引起,体温升高大于39℃时发生。主要包括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类型。治疗方法包括控制体温、止惊、治疗原发病等。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合理饮食、避免感染等。对于反复发作或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以预防复发。
一、什么是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
二、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
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是引起小儿高热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
2.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当体温突然升高时,容易导致惊厥发作。
3.遗传因素:小儿高热惊厥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家族中有高热惊厥病史,小儿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会增加。
4.其他因素:如小儿患有癫痫、低血糖、低血钙、中毒等疾病,或在接种疫苗后,也可能出现高热惊厥。
三、小儿高热惊厥的症状
小儿高热惊厥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2.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少数可长达15分钟。
3.发作后可出现嗜睡、头痛、呕吐等症状,但多数患儿在数小时至1日内恢复正常。
4.高热惊厥多发生在体温骤然升高的阶段,如体温在38.5℃以上。
四、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
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
1.有发热病史,体温在38.5℃以上。
2.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3.发作时间短暂,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少数可长达15分钟。
4.发作后可出现嗜睡、头痛、呕吐等症状,但多数患儿在数小时至1日内恢复正常。
5.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放电。
6.除外颅内感染、颅脑损伤、中毒等导致惊厥的原因。
五、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
1.控制体温: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使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口服退烧药等,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
2.止惊治疗:给予止惊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地西泮等,以控制惊厥发作。
3.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高热的原发病,如感染、肺炎等。
4.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5.预防复发:对于反复发作或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等,以预防复发。
六、小儿高热惊厥的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肺炎等,避免体温过高。
2.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3.加强锻炼:增强小儿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4.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避免过度进食或饥饿。
5.避免感染: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感染源。
6.按时接种疫苗:按时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和大于6岁的儿童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较低,但也需要注意观察。
2.性别:男孩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略高于女孩。
3.生活方式: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等可能增加高热惊厥的发生风险。
4.特殊人群风险:有癫痫家族史、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较高。
5.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高热惊厥的发生风险,如解热镇痛药、抗精神病药等,应避免使用。
6.量化细节:对于高热惊厥患儿,应及时测量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7.病史:了解患儿的既往病史,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八、结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高热惊厥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体温、止惊治疗、治疗原发病等。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应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合理饮食、避免感染等。对于反复发作或复杂性高热惊厥的患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以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