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是什么
药物性鼻炎是因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抗高血压及抗抑郁药物等,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肿胀、鼻阻塞加重的鼻炎类型。其病因包括鼻用减充血剂滥用、全身用药影响及长期不规范使用含激素鼻喷雾剂等。症状有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等,高发人群为常自行用鼻用减充血剂者、需长期服相关药物的高血压和抑郁症患者及过敏体质人群。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受影响不同,应对措施有别。诊断依靠病史采集、鼻内镜检查及必要的鼻窦CT等。治疗包括停用致病药物、药物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治疗。预防要合理用鼻用减充血剂、规范全身用药、加强鼻腔护理。此外还给出特殊人群治疗遵循医嘱、注意休息等温馨提示。
一、药物性鼻炎的定义
药物性鼻炎是由于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抗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引起鼻黏膜反跳性充血肿胀,导致鼻阻塞加重的一种鼻炎类型。通常是在不恰当使用药物后,鼻黏膜对药物产生了适应性改变,破坏了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药物性鼻炎的病因
1.鼻用减充血剂滥用:这类药物如麻黄碱滴鼻液、萘甲唑啉滴鼻液等,如果连续使用超过35天,很容易引起药物性鼻炎。频繁使用会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后出现反跳性扩张,导致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
2.全身用药影响:抗高血压药物如利血平、胍乙啶等,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等,可能会影响鼻黏膜血管的正常舒缩功能,引发药物性鼻炎。
3.其他因素:一些患者因长期不规范使用含激素的鼻喷雾剂,也可能增加药物性鼻炎的发生风险。
三、药物性鼻炎的症状
1.鼻塞:是最主要的症状,通常为双侧持续性鼻塞,且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加重。早期可能在药物作用消退后出现鼻塞,后期则持续存在。
2.鼻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有时可伴有涕中带血。
3.嗅觉减退:由于鼻黏膜肿胀,气流无法正常到达嗅区,导致嗅觉功能下降。
4.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内干燥、灼热感、刺痛感等不适症状。
四、药物性鼻炎的高发人群
1.经常自行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的人群:一些患者为了缓解鼻塞症状,未遵医嘱自行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容易引发药物性鼻炎。
2.患有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的人群:因药物副作用而增加患病风险。
3.过敏体质人群:鼻黏膜本身较为敏感,在使用药物时更容易受到影响。
五、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儿童:儿童鼻黏膜娇嫩,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若发生药物性鼻炎,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减轻鼻黏膜肿胀。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必须用药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情况较为复杂。在治疗药物性鼻炎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选择药物时要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3.孕妇:孕妇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孕妇的药物性鼻炎,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若必须用药,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五、药物性鼻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包括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滥用情况。
2.鼻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鼻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肿胀、分泌物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和病情评估。
3.其他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鼻窦CT等检查,以排除其他鼻部疾病。
六、药物性鼻炎的治疗
1.停用致病药物:一旦确诊为药物性鼻炎,应立即停用相关的致病药物。对于必须使用的全身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2.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黏膜炎症和肿胀;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洁鼻腔分泌物,改善鼻通气。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应谨慎选择。
七、药物性鼻炎的预防
1.合理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连续使用超过35天。
2.规范全身用药:在使用可能影响鼻黏膜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鼻腔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加强鼻腔护理:保持鼻腔清洁,可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八、温馨提示
1.无论是儿童、老年人还是孕妇等特殊人群,在治疗药物性鼻炎时,都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
2.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如花粉、灰尘、烟雾等。
3.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加强监督,避免孩子自行使用药物。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4.孕妇在孕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5.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