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怎么回事
肌筋膜炎是发生于肌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腰部、髂骨后嵴及肩胛区域,病因包括慢性劳损、外伤、寒冷与潮湿、免疫因素和心理因素,症状有疼痛、肌肉僵硬、压痛和运动障碍;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糖皮质激素)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运动员)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注意保暖、减轻压力和合理饮食。
一、肌筋膜炎的定义
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损伤”“腰背部纤维炎”“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是一种发生于肌筋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腰部、髂骨后嵴及肩胛区域。它会导致肌肉和筋膜出现疼痛、僵硬、运动障碍等症状。
二、病因
1.慢性劳损: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弯腰工作等,会使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和筋膜劳损,引发炎症。重体力劳动者、办公室职员、运动员等人群由于工作或运动特点,更容易出现慢性劳损。
2.外伤:肌肉、筋膜受到直接的撞击、拉伤等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损伤部位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肌筋膜炎。
3.寒冷与潮湿: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会使肌肉血管收缩,导致肌肉缺血、缺氧,引起肌肉痉挛和筋膜炎症。冬季或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如渔民、户外工作者等,患病风险较高。
4.免疫因素: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攻击自身的肌肉和筋膜组织,引发炎症。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肌筋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5.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肌筋膜炎的发病风险。
三、症状
1.疼痛:是肌筋膜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刺痛等。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时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但过度活动后又会加重。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多局限于肌肉和筋膜附着点处。
2.肌肉僵硬:患者常感觉患病部位的肌肉发紧、发硬,活动不灵活,严重时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3.压痛:在病变部位可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按压时疼痛加剧,有时还可摸到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硬块。
4.运动障碍:由于疼痛和肌肉僵硬,患者在进行某些动作时会受到限制,如弯腰、转身、抬肩等。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疼痛部位、肌肉紧张程度、压痛情况等。通过触诊,医生可以判断肌肉和筋膜是否存在病变。
2.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骨折、肿瘤等。虽然肌筋膜炎在影像学上通常没有特异性表现,但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症。
3.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患病部位肌肉的负担。
物理治疗:热敷、按摩、针灸、理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炎症。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肌筋膜炎。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瑜伽、普拉提、游泳等。
2.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肌肉松弛剂:对于肌肉紧张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痉挛。
糖皮质激素:在疼痛严重、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软组织松解术、筋膜切开术等,以解除肌肉和筋膜的粘连,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和骨骼的修复能力较弱。在治疗肌筋膜炎时,应选择温和的治疗方法,避免过度的物理治疗和运动,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孕妇: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在治疗肌筋膜炎时应避免使用药物,尤其是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同时,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3.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肌筋膜炎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非药物治疗是首选,如适当的休息、物理治疗等。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低龄儿童使用。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运动强度大,肌肉和筋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在治疗肌筋膜炎期间,应适当减少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注意运动后的放松和恢复,如进行拉伸、按摩等。在康复后,要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导致病情复发。
七、预防
1.保持良好的姿势: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或伏案工作。
2.适度运动: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后要进行放松活动。
3.注意保暖:在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可以佩戴护腰、护肩等保暖用品。
4.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5.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肌肉和筋膜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