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是其主要危害,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等。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低体重、缺乏运动、吸烟、饮酒、营养缺乏、某些疾病、药物等。其诊断主要依靠骨密度检测,治疗主要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预防的方法主要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避免危险因素、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等。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害是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等。脊柱骨折可能导致身高变矮、驼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髋部骨折后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25%。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家族史:有骨质疏松症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低体重:体重过轻或过低会影响骨密度。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身体活动会导致骨量减少。
吸烟: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饮酒:过量饮酒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营养缺乏:维生素D、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影响骨健康。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药物: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依靠骨密度检测。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和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等。骨密度检测结果可以用T评分和Z评分来表示。T评分是将检测结果与健康年轻人的骨密度相比,Z评分是将检测结果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骨密度相比。如果T评分或Z评分低于-2.5,则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适当的运动、戒烟限酒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等。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可以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可以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
其他治疗: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椎体成形术、髋关节置换术等。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
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多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等;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避免危险因素:尽量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生活方式、营养摄入、药物治疗等。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