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应该怎么办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一般治疗包括禁食禁饮与补液,药物治疗需考虑年龄因素,要监测病情并处理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诊断与治疗。
一、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实验室检查中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重要指标,血清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升高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可帮助观察胰腺的形态、有无坏死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急性胰腺炎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更细致检查;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影响症状判断,需结合病史综合诊断。
二、急性胰腺炎的一般治疗
1.禁食禁饮:发病后需禁食禁饮,让胰腺休息,减少胰液分泌。这是因为进食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加重胰腺自身消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禁食禁饮需注意保证营养供应,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成人也要严格遵守,避免因进食导致病情加重。
2.补液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因呕吐、胃肠减压等丢失大量液体和电解质,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和补液成分需根据体重、脱水程度等调整,比如儿童补液要考虑其生理特点,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三、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治疗
主要是根据病情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等,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间接减少胰液分泌。但需注意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不恰当用药,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能缓解的情况。
四、急性胰腺炎的监测与并发症处理
1.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等。如监测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情况,监测肝功能等了解有无脏器功能损害。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和重点可能不同,儿童需更频繁观察精神状态等情况。
2.并发症处理:急性胰腺炎可能出现胰腺坏死、感染、假性囊肿等并发症。若出现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胰腺坏死合并感染可能需要手术干预等,但手术等治疗措施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要特别注意并发症对基础病的影响及处理的相互影响。
五、特殊人群急性胰腺炎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病情变化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腹痛等情况,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儿科补液原则,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同时,儿童患者家属要积极配合治疗,及时向医生反馈儿童的细微变化。
2.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胰腺炎较为复杂,治疗时需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在用药方面要谨慎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小的药物,禁食禁饮时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供应,可通过合适的静脉营养方式进行。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各基础病的控制,监测基础病指标变化。在补液等治疗时要关注心脏功能,避免补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