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阿米巴肠炎
慢性阿米巴肠炎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肠道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是因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包囊转化为滋养体侵入肠壁,急性期未治愈可转为慢性;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腹泻、腹痛等症状及右下腹压痛体征;诊断依靠粪便、结肠镜、血清学检查;治疗包括注意休息、饮食,补充水和电解质等一般治疗,以及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对饮食行业人员定期体检。
一、慢性阿米巴肠炎的定义
慢性阿米巴肠炎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结肠内,可侵袭肠壁组织,造成肠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二、发病原因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包囊是传播的关键形态,当人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包囊在肠道内脱囊转化为滋养体。滋养体可凭借其伪足运动和分泌的溶组织酶,侵入肠壁组织,破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引发炎症反应。若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疗,病情迁延不愈,就会发展为慢性阿米巴肠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糊状或带黏液、脓血,典型者呈果酱样。还可能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下腹或脐周,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有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2.体征:慢性阿米巴肠炎患者一般无明显体征,有时可在右下腹触及增厚的肠壁或有轻度压痛。
四、诊断方法
1.粪便检查:查找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需要多次送检,以提高检出率。
2.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溃疡边缘不整齐,呈潜行性,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3.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阿米巴抗体,对于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对于腹泻严重者,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杀灭阿米巴原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和剂量。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再次感染。
2.孕妇:孕妇在治疗慢性阿米巴肠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其身体抵抗力。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阿米巴原虫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且容易复发。治疗时除了使用抗阿米巴药物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七、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3.对从事饮食行业的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发现感染者及时治疗,防止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