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怎么回事
母乳性腹泻指纯母乳喂养且排除其他病因的婴儿腹泻,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其原因包括母乳中前列腺素E2含量高、小儿乳糖不耐受、母亲饮食因素;症状有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等,婴儿精神和食欲一般正常;诊断需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一般继续母乳喂养,可调整母亲饮食、补充乳糖酶,严重时用药;特殊人群中婴儿腹泻久或有其他症状要就医并做好臀部护理,母亲要注意饮食和心态;预防需合理喂养、调整母亲饮食、注意卫生。
一、母乳性腹泻的定义
母乳性腹泻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的腹泻,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疾病。这种腹泻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开始出现,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二、母乳性腹泻的原因
1.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较高:母乳中前列腺素E2含量较高,它能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而产生稀便。
2.小儿乳糖不耐受:有些婴儿肠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母乳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导致腹泻。
3.母亲饮食因素:母亲摄入某些食物,如辛辣食物、高糖食物、乳制品等,这些食物的成分可能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引起婴儿胃肠道不适,导致腹泻。
三、母乳性腹泻的症状表现
1.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可见奶瓣。
2.大便性状改变:除了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外,还可能伴有泡沫、黏液,但一般无脓血。
3.其他症状:婴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无发热、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体重增长基本正常。
四、母乳性腹泻的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婴儿的喂养情况、大便性状、次数等,以及母亲的饮食情况。
2.体格检查:检查婴儿的一般状况,包括精神状态、体重、体温等,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3.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乳糖耐受试验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
五、母乳性腹泻的治疗
1.继续母乳喂养:一般情况下,母乳性腹泻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活性物质,对婴儿的健康有益。
2.调整母亲饮食:母亲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高糖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婴儿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3.补充乳糖酶:对于乳糖不耐受引起的母乳性腹泻,可以在每次喂奶前给婴儿补充乳糖酶,帮助消化乳糖。
4.药物治疗:如果腹泻症状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如益生菌、蒙脱石散等,以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儿:虽然母乳性腹泻一般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但如果腹泻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婴儿的臀部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的发生。
2.母亲:母亲在哺乳期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婴儿腹泻的食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母亲的情绪也可能影响乳汁的质量。
七、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同时,要注意喂奶的姿势,防止婴儿吸入过多的空气。
2.母亲饮食调整:母亲在哺乳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的辛辣、油腻、高糖等刺激性食物。
3.注意卫生:母亲在喂奶前要洗手,保持乳头清洁。婴儿的奶瓶、奶嘴等用具要定期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