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的原因
外伤性白内障的原因包括机械性损伤(钝挫伤、穿通伤、眼内异物)、辐射性损伤(电离辐射、红外辐射、紫外线)、化学性损伤(酸性烧伤、碱性烧伤)和电击伤,不同致伤因素有各自的高危人群;特殊人群如儿童发生外伤性白内障可能影响视觉发育,老年人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孕妇治疗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从事危险职业人群应做好防护和定期检查。
一、外伤性白内障的原因
1.机械性损伤
钝挫伤:眼球受到钝性外力打击,如球类撞击、拳头击打等。外力通过房水传导,使晶状体囊膜受到震荡,导致囊膜通透性改变,房水进入晶状体内,引起晶状体混浊。儿童在运动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更容易因钝挫伤引发外伤性白内障。老年人晶状体弹性较差,受到钝挫伤时,晶状体更易发生结构改变。
穿通伤:眼球被锐器如刀、针等直接穿透,晶状体囊膜破裂,房水进入晶状体,引起晶状体纤维肿胀、变性,导致混浊。从事危险职业如木工、钳工等人群,工作中易发生锐器伤,从而增加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眼内异物:金属、玻璃等异物进入眼内并停留在晶状体,不仅会直接损伤晶状体结构,还可能引起炎症反应和化学反应,导致晶状体混浊。长期在工地等环境工作的人群,眼内异物伤的概率相对较高。
2.辐射性损伤
电离辐射: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可使晶状体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人员,如放射科医生、核电站工作人员等,如果防护不当,患外伤性白内障的风险会增加。孕妇若在孕期受到大量电离辐射,可能影响胎儿晶状体的发育,增加胎儿出生后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可能性。
红外辐射:多发生于玻璃厂、炼钢厂等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员,长期接触红外线,红外线被晶状体吸收后,产生热效应,使晶状体蛋白变性,逐渐形成混浊。这些工作人员眼部长期暴露在高温红外环境中,若不注意防护,易引发白内障。
紫外线: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如高原地区居民、野外工作者等,紫外线可诱发晶状体氧化应激反应,损伤晶状体细胞,促进白内障的形成。老年人晶状体对紫外线的耐受性下降,更易受到紫外线的损伤。
3.化学性损伤
酸性烧伤:硫酸、盐酸等酸性物质溅入眼内,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损伤晶状体囊膜和皮质,导致晶状体混浊。从事化工行业的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慎接触酸性物质,可能引发此类损伤。
碱性烧伤:氢氧化钠、石灰等碱性物质对眼组织的破坏力更强,它能迅速渗透到眼内组织,与组织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结合,引起组织溶解坏死,晶状体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而发生混浊。在建筑工地等场所工作的人员,易接触到碱性物质,需特别注意防护。
4.电击伤
电击可引起晶状体局部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混浊。常见于触电事故,如意外接触高压电等。青壮年男性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触电器设备的机会较多,发生电击伤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进而增加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的眼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外伤性白内障后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严重后果。一旦怀疑儿童有眼球外伤,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晶状体恢复能力差,发生外伤性白内障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孕妇若发生眼球外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从事危险职业人群,如接触辐射、化学物质、锐器等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好防护用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外伤性白内障。



